强化宣教 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04.01.2015  13:21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美丽中国行”优秀摄影作品展及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供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要义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二是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问题。两者相比,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是当前各地各部门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
  在2014年9月25日举行的2014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12家单位“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至此,获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的单位已增至76家。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于2008年启动,旨在通过对民众切身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特别是通过在基地的科普宣传、参观体验和游览游憩,促进广大青少年及民众养成敬畏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不断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据统计,每年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公众超过2000万人次。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森林、湿地、荒漠3个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职责,具有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优势,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是新时期林业部门职责的必然延伸,成为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彰显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目前,已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多个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教育厅、团省委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