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堆技术已成型 实施低浓化改造将提升核安全

29.03.2016  16:10

  据报道,中国首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下称“微堆”)圆满完成低浓化改造,实现首次满功率运行。这是继核安保示范中心建成运行后,中国在核安保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绩,也是中美核安保合作的重大成果。

 

  上述报道引述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的话说,微堆低浓化改造,是降低高浓铀流失风险、提升核安保水平的有力举措,也是中美核安保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原子能机构将本着自愿、务实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分享低浓化改造技术经验,协商开展类似改造项目,全面提升全球核安保水平。

 

  来自中核集团官网28日公布的消息显示,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表示,首座微堆低浓化后首次满功率运行,说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称“原子能院”)已经完全掌握了微堆低浓化的全套技术,为中国军民融合发展以及国际核安保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据中核集团介绍,2011年底,国家原子能机构批准中核集团所属的原子能院与美国能源部阿贡实验室合作,对原子能院微堆进行低浓化改造,卸出微堆高浓铀堆芯,装入低浓铀燃料堆芯。微堆低浓化改造涉及堆芯物理设计、结构设计、燃料组件设计制造、装卸料、乏燃料管理、反应堆实验调试等诸多环节。改造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确保了微堆的核安全。

 

  原子能院拥有中国核工业的“摇篮”之称,它研究建造的微堆的主要用途包括中子活化分析、核仪器探头的考验、教学及培训、少量同位素生产等。改造后的微堆固有安全性更高,一次装料可运行30年。

 

  “微堆的用途很多。”原子能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说,“利用它(微堆)可以检测出一根头发丝里面都有些什么。”

 

  在微堆面前,从高纯材料、水、血液、人发,到食品、陶瓷,都能被解剖得仔仔细细。原子能院公布的资料显示,该院曾在2008年利用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成功破解光绪死因之谜”。

 

  “(我们)目前正积极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高浓铀低浓化改造,这一工作得到国际社会充分认可。”2014年3月25,孙勤在当时于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期间向媒体表示,近年来,微堆低浓化工作备受国际关注,中核集团已经成功将30千瓦级微堆使用的核燃料浓度从原先的95%降至12.5%。

 

  孙勤当时介绍,尽量减少高浓铀在民用领域使用,尽快实施高浓铀低浓化,是历届核安全峰会关注的重点。他还说,中国核工业创建近60年来,无论是军用核材料还是民用核材料,都做到了“一克不少,一件不丢”。

 

  来自原子能院官网公布的资料显示,该院微堆的研究建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自行研制微堆的工作正全面展开。1984年3月,该院自主开发、研究、设计、建造的北京原型微堆顺利建成并投入满功率运行。

 

  也是在2008年,鉴于原子能院在微堆研发方面的成熟技术,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首先在原子能院微堆上进行高浓铀的低浓化转换实验。2014年,原子能院在完成原型微堆低浓铀燃料组件及其它结构部件的加工制造和整体装配后,进入实验阶段,并于3月4日达到临界。

 

  本报记者注意到,中国至今至少已经出口了一座微堆——加纳微堆。来自原子能院的官方资料显示,这是原子能院于1995年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加纳设计、建造的加纳第一座研究堆。

 

  加纳堆的最新进展是,《中国核工业报》最近引述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发言人、秘书长刘永德的话说,中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美国合作,在中国出口加纳的微堆上开展低浓化改造,去年12月,签署了相关合同。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