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农妇获心脏移植 邻病房孩子仍苦等供体
近日,辽宁本溪一位53岁的农妇,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她与该院另一位患者,成为沈阳今年头两位获得心脏移植的幸运患者。说他们幸运,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心衰的患者可能等不到能够移植的供体就已经去世。昨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对我省器官捐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病例:
一过性心梗没在意
十余年后成心衰
53岁的张丽(化名)是辽宁本溪人,十几年前曾出现过一次一过性心梗。“当时就觉得胸部不舒服,到医院做了个心电图,医生说是心梗我都没相信,因为不太疼。”张丽表示,由于平时只是偶尔胸闷、不适,十余年来她从未对心脏进行过治疗。想不到,今年1月9日,她做农活时突然感到左侧胸部一长条状部位剧痛。由于病情严重,当地医院无法医治,转到沈阳军区总医院,诊断为晚期冠心病,心脏功能严重衰竭,已经不具备搭桥条件,唯一的希望只剩下心脏移植。
幸运的是,张丽很快找到了合适的心脏移植供体,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器官捐献者为她提供了可移植的心脏。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手术,张丽重获新生。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介绍,今年该院已经完成两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两位患者称得上十分幸运。就在张丽的相邻病房里,还有3-4名患者在苦等心脏供体,其中一名还是儿童。“小孩子更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供体,因为要求供体的体重与受体的体重相差在10%-20%之间。”
王辉山表示,以往人们总把器官移植想得很可怕,但事实上,该院已经完成过16例成功的心脏移植手术,成活率在90%以上。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已经达到十余年。“心脏移植手术技术已经很成熟,关键是患者能不能等到合适的供体。好在,现在器官捐献越来越正规,捐献者也在显著增加,去年我院的器官捐献者就超过了10个。捐献的路越来越宽了,患者的希望也就越来越大。”
现状:
器官捐献者逐年递增
六年人数过百
自2015年1月1日开始,公民自愿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这一消息曾让不少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和家属担忧,自己获得移植的希望会不会越来越渺茫。但是,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的相关工作人员与医院的专家持同样看法:当器官移植制度管理越来越严格时,捐献工作反而越来越顺利。
省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辽宁省已有5000名器官捐献志愿者进行了登记,实际完成捐献119例,成功挽救了301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另有2550名眼组织捐献志愿者进行了登记,完成捐献149例,让260名角膜疾病患者重见光明。“你愿意在死后捐献你的器官吗?”面对这个直白的问题,随着我国器官捐献工作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做出肯定的回答。以辽宁省为例,从2010年3月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前三年的捐献者人数均为个位数,从2014年开始逐步增长,在2014年为20余例,2015年为50余例。在2016年初,成功实现器官捐献者人数终于突破100例。2016年前三个月,已经完成10余例捐献。
很多捐献者的家属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认同,到后来尊重、接受捐献者的意愿,甚至有些人会转变为器官捐献的“志愿”宣传者。今年1月13日,沈阳一位51岁的男子张伟(化名)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后去世。家属在医院得知患者病危的消息时,陪同的一位朋友告诉张伟的妻子李女士,自己的妹妹就因脑瘤去世后捐献了眼角膜等身体器官,建议李女士考虑让张伟逝后捐献器官。“就相当于逝者的眼睛又能看见光明,生命得到了延续。”这句话打动了李女士,她替丈夫签下了捐献志愿书,使张伟成为辽宁省第102例器官捐献者。
调查:
为何在大医院
等待捐献时间较短?
近日,沈阳一位市民表示,自己的亲属需要眼角膜移植,在市级医院等待数月没有供体,到了省级大医院仅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移植。该市民表示疑惑:“难道器官移植都是优先供应大医院的吗?”
沈阳某三甲医院的相关人士则表示,我国器官捐献的分配都是严格依照患者病情排序的,绝没有大医院优先一说。但相对来说,大医院的供体来源更为广泛。首先,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往往会接收到更多具备器官捐献条件的患者。其次,大医院的专家与国内外相关科室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当遇到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时,医生会动员各方力量帮助寻找供体。最后,有些大医院本身就建有自己的角膜库,使患者不必苦等供体。
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尽管我省器官捐献事业发展较快,但供体仍然紧缺。我国器官移植供需比约为1:30。大多数患者在等待中逝去。可以说,每一个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都是大爱的传递者。
哪些器官可以移植?
一般来说,可以捐赠并移植的器官主要包括:心、肝、肺、肾、眼角膜、胰脏、小肠等。还可以进行遗体捐赠,用于解剖教学、研究等。一位捐献者的器官,可以救助多名受捐者,其中双侧肾脏可分别救治两位患者,眼角膜和肝脏可分为多个部分救助多名患者。知名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逝世后,她捐献的眼角膜目前已经救治了多达四位患者。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唐子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