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吃和吃好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然”认定事物好坏的心态,也出现在了转基因的身上,甚至人们会谈转基因色变,认为转基因作物威胁环境生态,危害人体健康,并且最终危及人类伦理。在这样的心态下,看到《明日的餐桌》一书,估计很多人会产生把它从手里扔出去的冲动。因为这本书支持转基因,认为转基因和有机农业相结合,是有助于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方式。它虽然没有直接明示有机农业和转基因结合能为农业提供所需的一切改进,但是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有机农业和转基因都将在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必要相互责难。
如果是其他谈论转基因话题的作品,可能会被质疑专业性是否足够。但《明日的餐桌》一书,两位作者很具权威性,一个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教授、著名的植物抗病研究专家帕梅拉·罗纳德,另一个是从事有机农作物种植30年的美国加州有机农业认证机构的总裁拉乌尔·亚当查克。他们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操刀了作品的不同章节,最后又合写了“解构晚餐”一章。
奥尔多·利奥波德曾经提出大地伦理的概念。从那时起,土地和人类的关系就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什么是土地?什么样的粮食是合乎伦理的?什么样的生产是合乎伦理的?这些问题困惑着人类,也随着农业因人类科技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渐工业化、科技化愈演愈烈。
转基因作物是工业化农业的高级阶段,但并不合乎人们惯常接受的生态伦理。很多人认为,转基因问题首先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商业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环境问题。必须把转基因问题从科学问题的狭小范围中提出来,才能看清转基因问题。
这正是《明日的餐桌》的奇妙之处。一位有机农场主,一位植物遗传学家,本应该“水火不容”的两位,为何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和平共处?他们是怎么就对方的领域达成共识的?追寻这些让人好奇的答案,是阅读《明日的餐桌》的最大冲动。
作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有机农业的起步及发展史,每一步都与植物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在科学家看来,在生物防治中利用细菌才能控制和减少害虫,植物抗病育种、杂交技术,其实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转基因技术,而今大多数所谓的非转基因农作物,也都带有因植物育种、基因调整而赋予的抗性基因。如果追溯到更早,就会发现,在农业史上,农民惯常地从野生和栽培植物中刻意选择及改良具有理想特性的植物,也是频繁的基因迁移、改良、重组的结果。
书中还大篇幅介绍了转基因的好处,对比了拒绝转基因、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作者表示,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作物的营养成分、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潜在的不良影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可以说,《明日的餐桌》很好地对转基因进行了普及化的阐释,无论最终是否接受转基因,都能让读者增加对它的认识。至于能否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则需要对话与交流,消除误解和偏见,消除消费者和科学家之间的认知隔阂。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像相信有机农业一样相信转基因。因为有机农业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环境友好、可持续,并且安全、健康。事实也的确如此,有机农业对解决传统农业的环境恶化问题有帮助,还能回收利用有机废弃物,改良农作物品种。
目前,我们正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生态危机等问题,而且至今没有找到解决方式。期待着如同伊甸园一般的原教旨主义的自然耕作方式是不现实的,有机农业还撑不起未来粮食需求的大梁,转基因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我们得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面对传统农业、有机农业以及转基因,期待每位参与到转基因工程、有机农业、传统农业中的实践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操持的内容,为“吃和吃好”而殚精竭虑。
因为对于公众来说,最需要的和最关心的不是别的,是吃和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