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研究硕果累累

06.07.2016  16:01

      “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项目近期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是“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近60家单位产学研结合,围绕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发展的需求,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该项目从智能化共性技术研究、重大装备与智能设施开发两个层面,统筹储备前沿性技术和重大农机装备原创性技术开发,部署了高效收获、高速栽插、精密精播环节的土壤植物机器互作规律共性技术研究,部署了跟踪国际前沿、推动技术集成创新的瓜菜田间生产、种子智能化加工、自动嫁接育苗以及茶园智能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研究,部署了围绕低碳、节能、减排、增值等目标要求的植物工厂化低碳生产、农产品智能化分选与节能加工等前沿性技术研究与成套装备开发,共设置了10个课题。

  项目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近60家单位组成10个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团队,投入近800多名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投入资金超2.77亿元,专项经费投入近1.14亿元,突破了智能栽插和高效采收、植物生长过程和环境信息实时监测、种肥水药按需施用控制等一批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制了旱田高速移栽、水稻植保、智能化稻麦收获、智能化种子精细加工、全自动嫁接育苗、瓜菜智能化生产、植物工厂化生产、农产品智能化分选及节能加工等近1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与设施,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试验示范、中试生产基地(线)70多个(条),推进了一批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及转化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构建了三大粮食作物及蔬菜从种子、种植生长过程、保质采收、产后加工的生产装备智能技术体系,为高品质规模化制种、高质量秧苗规模化生产、精量播种与精细管理、高效低损收获、保值增值分选等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奠定了以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带动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升级换代的前期研究基础,有力推进了农业装备多功能、智能化统筹发展,支撑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技术应用标准化发展。

  一是种子智能精细选别与加工技术满足了我国高品质种子规模化生产急需。初步解决了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种子、蔬菜种子的数控干燥、精细选别加工、智能包衣、种子活性检测,以及规模化生产线智能控制等智能化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种子加工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在种子加工装备及种子生产企业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满足了我国高品质种子规模化生产技术要求。

  二是大田作物育苗、高速栽插、精密播种智能化技术支撑了田间增产增效生产。突破了育苗移栽、高效栽插、精密播种、田间水肥精细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了配套技术装备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精细化、标准化发展。旱田作物高速移栽技术实现关键部件及作业参数监测及调控。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突破了播种机械种肥分配、单粒播种、化肥精准深施、播种质量监控、基于土壤水分实时检测的喷灌智能控制等技术,有力促进精量播种机、喷灌机等产品技术升级。创新突破了定量送秧、精准分插、随动仿形等关键机构原理,促进了高速插秧机产品技术发展。融合农机农艺,突破了水稻机械精量直播技术,促进水稻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发展,已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与传统直播相比亩增产20%以上,亩节本增效在100元以上。

  三是高效脱粒分离清选、作业智能控制等高效智能收获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了联合收获机械智能升级。针对我国联合收割机向大型高效、多功能与智能化发展趋势,突破了高效脱粒分离清选等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技术,以及工况监测、产量测量、定位导航等作业智能控制技术,并实现了CAN总线、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在联合收割机上的应用,集成应用于10公斤/秒大喂入量智能谷物联合收获机,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故障自动检测与预警、损失监测、作业性能调控、在线测产等功能。联合收割机作业智能控制技术的突破及辐射扩散,将促进我国联合收割机产品技术提升。

  四是设施作物生产智能监控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优化了生长环境,提高了可控环境下产出效能。开发了太阳能薄膜光伏温室、基于新型相变储能材料的日光温室,突破了基于叶绿素监测的群体在线监测技术,基于作物茎秆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呼吸系数的个体远程监测技术,设施环境参数立体化采集技术等,推进设施作物精细及节能安全生产。

  五是大宗优势农产品成套智能分选与节能加工技术为产后保质增值提供了高技术支撑。突破了以稻米、杂粮、茶叶、瓜类等大宗农产品光电分选技术,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米、茶叶、杂粮、花生等色选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性。突破了融合我国制茶工艺特色的多功能智能化的杀青、揉捻、提香、烘干等制茶装备技术,促进了高品质茶叶产业的发展。突破了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技术,应用于稻谷、香菇、枸杞、金银花、大枣等干燥,节能效果显著。

  项目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实施,推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凝聚培养了一批农机装备智能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项目的全面完成也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的启动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及人才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研发将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方向任务及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从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等层面,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精细生产管控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部分智能农机装备要实现产业化应用,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食品、生态及产业安全。

  记者观察

  坚定信心面向未来

  据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发布的5月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AMI)显示,5月份AMI指数为42.4%,比上月下降1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3个百分点。销售能力指数、效益指数、农机补贴指数、库存量指数、人气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环比均呈下跌趋势,其中人气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跌幅较大。从同比上看,上述6个一级指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当属经理人信心指数,农机补贴指数和效益指数紧随其后。

  当然,这与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势密不可分,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求做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对于农机行业而言,国二升级国三、单台农机补贴额下降等因素造成了主要冲击。但是,我们应该坚定信心,863计划“智能化农机技术与装备”项目的成功验收,充分说明了过去五年来我国农机科研领域所取得的长足进步,这也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实施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2015年,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63%。从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将力争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8%,其中粮食作物超过80%;在《中国制造2025》中,农机装备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可以凭借“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不论从科技还是产业上,我们都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过去,农机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在整体质量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只有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为农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定信心,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农机市场的波动只是暂时的,将来的农机市场一定大有可为。(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