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疫情信息战尤其要从供给端发力
打赢疫情信息战尤其要从供给端发力
2020年03月24日 辽宁日报
李志国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和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社会生活领域将会发生很多重要重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从危难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反思应该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信息领域,打赢疫情信息战尤其要从供给端发力。
信息公开
让社会类行为更透明
马克思告诉我们,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意味着,个体的单个行为都附有社会的印记,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可以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类:生存类行为,主要是符合理法的食、色等;家庭类行为,主要是家庭内的活动;社会类行为,生存类和家庭类以外的对他人有影响的行为都属于社会类行为(严格来说,家庭类行为也应归入社会类行为)。这样分类以后,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社会类行为负责,因为你的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结合当前形势可以说,严峻疫情之下,谁都不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社会类行为负责。虽然疫情是极端情况,但即使平常情况下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将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只是影响的效果、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有“蝴蝶效应”理论,有“因果报应”古训……因此,必须让人的社会类行为更透明,透明是负责的前提,负责是敬业的前提。其中,掌握公权力的主体必须带头示范。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将会帮助人们记录行动轨迹,实现全程可追溯,信息技术让透明越来越可行,也越来越容易实现。当然,关键之处在于掌握权力和技术的主体愿不愿意主动进行自我革新,能不能勇于自我革命。现代社会,人们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犯错的成本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更透明的信息呈现方式,迅速、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传递信息,才能更好保护社会与个人的安全。
及时准确传递信息
挤压虚假信息生存空间
信息社会,信息极度重要。高速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各种信息平台、互动软件的蓬勃发展,使现代人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过,事物发展有时会偏离其最初方向,甚至走向反面。处理得好,信息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工具;处理得不好,信息则会成为某些人支配、控制他人的工具,现实中人们就时常受到虚假信息的困扰。在这次抗疫战中,信息领域的“战斗”也异常激烈。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硝烟弥漫的斗争中,任何与疫情有关的元素都被以无数侧面呈现,难免出现信息夸大、曲解、模糊、疏误、伪造等情况(统称为虚假信息)。特殊条件下,人们敏感的神经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他人言论的影响,颇具煽动性的虚假言论易于流行,使信息战场情况更加复杂。从认识角度看,虚假信息的产生或主要来源在于认识水平不足,因为认识总是要逐步走向深入的,人们在认识真实和本质的过程中难免受假象困扰。从价值角度看,信息发布和传播者不佳的心理状态或不良的价值取向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产生与流传。当前,信息的过度供给,既有信息时代作为背景,也有特殊情况下人们强烈渴求信息的现实,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去理解与把握。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打赢疫情信息战,同样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尤其是从供给端发力。供给端,要在信息提供主体可靠公开、内容真实可溯、平台管理有序、严打造谣传谣等方面下足功夫,把工作做细做实;需求端,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关切并加以引导,让真实客观、正能量的声音成为主流。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
使经济社会运转更高效
2003年的“非典”疫情,让电子商务加速走进国人生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将会大大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信息技术将让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更高。
首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线上化、电子化将会得到普遍应用。政务服务实现大规模线上化有一定前提,主要是各类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当前,实际需求和技术支持等条件已经成熟,各地区、各级政府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角度出发,也应该在公共服务电子化方面挖掘潜力。
其次,电子商务的全行业化和全民化。一方面,此次疫情之前,在很多行业领域,电子商务已经取得对实体商铺的优势。疫情防控中,大量实体商铺停摆,商家纷纷寻求线上运营(包括很多以前不太依赖线上生存的行业),新的网络营销商业模式不断孕育和产生。相信疫情过后,电子商务会覆盖更多行业,呈现更多方式。另一方面,居家隔离期间,更多人接受了更多种类的网上消费,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巨大惯性将会使电子商务规模登上新高度,当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再者,社会服务的网络化。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工作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被有效打通,党和国家的政令得以有效传播,进而得到有力贯彻执行。未来,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这种态势应该也会延续下去,并且拓展到更多社会服务领域,通过全面网络覆盖,居民能够获得更多样、更快捷、更贴心的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将会更充分地享受党和国家的关怀,享受国家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从而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相信,拥有强大人民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的中国,将有能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奋勇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