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徽生态战略“支点”
22.10.2015 09:26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安徽位居长江中下游,地跨南北、沿江通海,八百里皖江穿境而过。境内地貌多样,水热条件优越,生物生产力高、物种丰富,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安徽多年来致力于生态建设,特别是生态强省以及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目前我省生态系统相对完整,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为全国南方集体林区重要省份。其中森林资源集中分布的皖南、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境内河流纵横,沿江大型湖泊集中成片,构筑了长江中下游享有盛名的华阳河湖群。湿地总面积和湿地率均居长江经济带各省均值以上。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优势,对维护长江经济带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强化山区和丘陵森林生态保护屏障建设
要加强皖南、大别山区的生态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突出江淮丘陵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坚持以林为主,以恢复和保护自然植被为核心,着力打造山地和丘陵森林生态保护屏障。继续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加快石质山地、废弃矿山、江湖河滩等未利用地造林绿化。要注重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不再是第一阶段的简单绿化、美化,而是要突出功能化。
构建覆盖全省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要打牢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与基础地位。以森林为根本,从林、农、渔、牧、水利、城市景观等多部门多元要素构成的大森林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整体统筹、规划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修复与重构。以森林生态网络理论为指导,依托城镇、乡村、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构建森林生态点;依托长江、淮河等干支流兴建水系林网和铁路、公路等兴建绿色廊道,与农田防护林网等构建森林生态线;依托各类成片森林,以不同类型的生态斑块为面,通过网络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国土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强化森林城镇建设,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不能把城、镇游离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之外,要结合城镇化和沿江城市群建设,全面组织绿化提升行动,遏制城市渐离自然的现象,大力营造围城、环村林,让森林进城入村,让城镇村拥抱森林,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要使城市与自然和解,打造森林庇护下的城乡绿色生态人居环境。要尽量控制城市规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沿江城市都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或绿化模范城市,并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构筑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湿地资源既是我省的优势,也是目前保护上的短板。一是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湿地保护区、公园建设,构建科学的湿地生态安全格局。二是树立湿地是重要生态产品的理念,把长江经济带对湿地的基本生态需求作为守住的底线,坚决遏制湿地资源不断减少和破坏的势头。三是启动适合流域特点的湿地生态修复、退田还湖、退耕还湿工程,开展湿地价值、承载力、环境损害和修复成本评估,补足短线,构建江、河、湖、库、塘一体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四是构建长线,制定《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健全湿地保护的体制机制。
加快清洁水源供应能力建设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对安全饮用水源地需求将凸显。皖南大别山区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要以植被功能修复为前提,提升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增强清洁水源的供应能力。以长三角城市群饮用水源地需求与源头水源地保护为核心,探索长三角城市群与山区乡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打造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
要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坚持“五位一体”和包括绿色化在内的“五化”协同推进,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产业。加快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积极建设国家公园。依托我省丰富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在打造生态战略支点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用生态的理念建设生态,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系统间的联系,尽量利用自然力,少硬化、多疏通,近自然、少干预,反对过度追求绿化“高档”与园艺化,倡导健康式、节约式、自然式绿化建设。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2.10.2015 09:26
关于征求《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关于征求《沈阳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沈阳市环保局
关于征求《沈阳市排污单位黑名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建立生态环境违法失信惩戒机制,沈阳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