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扶持补助资金”收取“中介费”“中介”承诺的到底是蓝图还是画大饼?
自从和中介签完合同,李先生的合伙人经常在电脑上查询或与中介沟通,希望这笔款能早日到手,结果等到的始终是一句话:“正在申报中”。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陶刚 摄
“李(化姓)先生你好,这里是沈阳XX中心(以下为“中心”),你所从事的快餐行业,正是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我们能帮助申报补助资金(百万以上),如果感兴趣可以面谈……”
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一个天降的好消息,给了正准备扩大经营的李先生一个大惊喜。然而,自2016年1月下旬,李先生先后向“中心”交了近5万元的申报费用,到目前为止,这笔“天降”的资金却一直处于申报之中,这让李先生是后悔莫及。
自述
“我可能被人忽悠了”
上周,市民李先生找到辽沈晚报,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他自称可能是被人给忽悠了。
李先生说,他经营着一个80多平方米的快餐店,名下还有一个近似于“空壳”的餐饮公司,一直有扩大经营规模的想法。
2016年1月初的一天,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李先生的手机,对方称是“中心”的陈姓科员,并准确地说出李先生的姓名及从事的行业,告诉他一个内部才掌握的信息,相关部门对他这样的企业有扶持项目,他们不仅可以帮助申报,重要的是“内部有人”,可帮助李先生申请到百万元以上的补助资金。
李先生说,当时自己是想开一家分店,但心想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也就没太当回事。可对方又来过几次电话,称只要李先生同意,双方签一个合同,余下的事都由他们来办。也可能是被对方的“诚意”感动,加上生意也确实需要资金,李先生决定与对方见上一面。
李先生说,正是这次见面,让他现在才感到,从一开始便一步步落入了套路里。
李先生告诉记者,“中心”实际上是一个中介服务机构,双方签完合同,他交了近5万元的服务费,“中心”先后为其申报了相关部门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一步:欣喜若狂
李先生还记得,那是2016年1月下旬的一天,他来到位于一家大厦内的“中心”,那位陈科员热情地接待了他。
陈科员说,能选中扶持项目的企业不容易,因为补助资金至少上百万元,他们负责申报材料,除了“疏通”专家的费用,不用再交任何钱,只是待“项目批复”后,再给“中心”总批复额度10%的“项目管理及人员费”。
陈科员进一步说,专家分为两级,有8000元,有5000元,基本上能保过。
这时,一位赵姓部长介绍,当年4月专家答辩,有他们事先的“工作”,李先生只需到现场“意思意思”就行,7、8月份保证就能下款。两个人介绍得头头是道,言之凿凿,李先生听后欣喜若狂,深信不疑,完全被百万补助资金所吸引,当即与对方签下了一份“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合同”,通过微信转了8000元的专家费用。
李先生说,谈到申报的扶持资金额度,赵部长意思是500万,他感到有点“太多”了,但赵部长说,只有申报的额度越大,批下来的才能越多,最后决定申报300万元。
第二步:心存疑惑
合同签完了,李先生便回去坐等佳音。
4月下旬,李先生被陈科员找到“中心”,看到对方协助完成的申报材料,虽然各种数字“太大”了,不过看上去很正规。陈科员告诉李先生的申报材料已报上去了,可他的公司资质不够,要帮助做一份“可研报告”,需要另收一定的费用。
李先生说,事先不是说好的嘛,除了专家费不再收任何费用,心生疑虑,可合同上有“在合同期限内,甲方应全力配合乙方工作……并满足相关部门审批条件,因甲方原因造成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乙方有权利终止项目申报”的条款,自己也签字了,还有8000元的专家费都交了,事已至此,只好又奉上38000元的“可研报告”费。
第三步:心灰意冷
这样,李先生前后交了46000元,这回该没事了吧。可到了8月份这款还没下来,李先生便打电话给陈科员,被告之下款的事不顺利,国家政策严都没放款。
于是,下款一事从9月推到10月、12月,到了2017年初,那位部长说,这两个月就能有信。接着,陈科员又告诉李先生,申报一事有新进展,再交一份公司年度财务审计报告。无奈,李先生又花2000元做了一个审计报告。
2017年10月,李先生开始联系陈科员,可他不是不接电话,就是人没上班或回老家了,要不就是手机没电或没带等各种理由,申报却毫无结果,到年底李先生意外得知陈科员离职了。
今年年初,一位孙姓女科员主动打电话给李先生,表示申报一事由她接手了,让李先生再送材料、营业执照、盖章等,说是又帮助申报了两个扶持资金项目。
就这样,李先生一等就是两年多,已是心灰意冷,可这下款的事仍无音讯。
调查
“两年来一直在申报”
4月16日上午,记者与李先生的合伙人一起来到刚搬家的“中心”,孙科员接待了记者一行。
双方落座,孙科员介绍说,这两年来一直在为李先生不断地申报项目,又一个新项目正在申报中。
合伙人:前些日子从你这拿到申报文件,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也根本达不到文件中的项目要求啊?
孙:是这样的,咱们报项目之前,不是每家企业都完全符合政策,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往政策方面靠,迎合政策申报,尽量使你们拿到政府的扶持。
合伙人:尽量靠也得有个标准,比如高考成绩零分,肯定能报北大,可再报也不可能被录取,连边都搭不上,只报个名图啥啊?当初是你们主动要帮助申报,不论现在报没报上,仅仅为了报上有意义吗?
孙:咱们之前不做餐饮这块的嘛,是符合的。
合伙人:仅是行业符合,还是条件符合?
孙:你们之前报的是啥项目来着?
合伙人:早餐项目。
孙:这就是政府要扶持的中小企业项目。合伙人:扶持中小企业也要符合条件,你是负责我们申报的,从你的角度看,我们符合哪个条件?
孙:服务业委的项目很多呢,我刚接手还不清楚。
合伙人:你帮我们找的是什么项目?
孙:我这不刚接手,报的是“企业创新(项目)”
合伙人:我们符合“企业创新”的哪一条?
孙:之前不是说了嘛,不是完全符合,咱们给你写材料迎合嘛。
合伙人:把“迎合”说成虚假有点难听,可那不就是有水分吗?
孙:咱们这是适当的包装。
合伙人:适当也好,过度也罢,包装是不是有虚假之嫌,这可是国家资金,这么做能行吗?
孙:……
合伙人:这么地吧,要不一起去问,要不就把钱退回来。
孙:(退钱)这个我可说了不算。
合伙人:那你就找个说了算的来吧。
过了一会儿,赵部长端着一个笔记本电脑走了进来。坐下后说:“你们来了,先了解一下我们做的工作,你们的项目到哪一步了,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赵指着笔记本电脑介绍起来,某年某月申报了什么项目,前后一共六个,有的已退了回来,有的正在申报中。
赵:我说这些就是想证明给你们报了。
合伙人:别总纠结在报与没报,只报有啥用?还有你觉得我们适合哪个项目?
赵:没有百分之百符合的,企业都需要包装。
合伙人:你说专家能“疏通”,你知道哪位专家负责啊?
赵:怎么就不能呢,事先会公示。
合伙人:这么着吧,咱们一起去找局长咨询一下好不?
赵:哪位局长啊?
合伙人:我也不认识,去了就知道了,你敢去吗?
赵:咱们还在给你们报,还在履行合同。
合伙人:行了,我们的诉求就是,要么一起去相关部门当面问清,要不就退费。
赵:退费得走程序,算一算账,我们先前的工作量,还有得签个东西。
过一会儿,李先生的QQ上传过来一个“现由于企业单方面终止合同,我中心将不再为企业申报项目补助”的一段文字,李先生当场拒绝,他愤愤地说:“如果这样,我连走司法程序的机会都没了,别再圈笼我了。”
求证
“不要轻信承诺”
调查期间,记者还就有关扶持项目资金的相关情况,先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咨询。
相关部门:申报项目及要求文件上写得很清楚,负责评审的专家有2000多名,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申报方根本见不到专家,也不会知道是哪位专家。
工作人员还问,那家能帮助申报的是不是“沈阳××中心”?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说:“那就报警吧”。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也曾有人到局里询问过同样的事。为此,早在2016年10月18日,局里就在“沈阳市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网站上发表了一份“郑重声明”,看一看就全清楚了。
记者在该网站上查到了这份“郑重声明”:“目前,我局正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地组织申报2017年沈阳科技计划项目。近日,有项目申报单位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为其提供2017年市科技计划项目策划包装有偿服务,并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存在伪造申报材料等不法行为,请各申报单位不要轻信任何单位可以安排立项的承诺,谨防上当受骗。对于项目单位私自或委托他人提供虚假项目申报材料的,将纳入黑名单管理,三年内不受理其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不推荐其申请上级科技计划项目”。
另外一家相关部门表示:项目申报都是由各区、县报上来的,所申报的项目要经过严格审查,企业单位也必须如实申报,绝不允许弄虚作假。
第三家主管机构表示:申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仅限于工业领域里的项目,由各地市组织申报,这只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并没有资金扶持,还将由各行业部门进行严格把关。采访结束时,李先生表示,如果再与“中心”协商未果,准备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