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扶起”85.6万贫困人口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优大公路南侧一栋二层楼名叫“秀甲汽修厂”。就在年前,柯生村的公保加通过县上组织的汽修培训后,成为这里的一名汽修工人,每月账户里多出两千多元的固定收入让他兴奋不已:“产业扶贫让我走上了脱贫的道路,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也更有希望。”
力填贫困洼地,补足贫困短板。为了共同幸福的目标,“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6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特殊类型攻坚扶贫等多种方式,创出“班玛经验”、“同德模式”等富有成效的扶贫攻坚路径,提高了全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了贫困农牧民生活条件,使85.6万人实现脱贫。
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尤其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全省面积98%的青海来说尤为艰巨。从“输血”向“造血”转型扶贫,四年来,青海省不断通过产业这根“红线”,强化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助推群众生产生活踏上脱贫增收良性发展道路。在1510个规划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546项,建立扶贫产业基地676处,扶持贫困人口28.9万户、119.4万人;实施连片发展特色产业项目384项,建立特色产业基地174处,扶持贫困户10.5万、43.1万人。
同时,青海省积极创新扶贫产业模式,推动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按照跨区域、跨流域的思路,围绕经济林木、中藏药材种植、富硒果蔬等重点扶贫产业,建设省、县两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11个,覆盖7个市州的17个县,辐射带动2.5万户、11.34万贫困群众增收。积极探索“补改贷”扶贫资金运行模式,2014年投资1亿元,在全省82个贫困村开展金融扶贫试点,以扶贫专项资金质押贷款形式,撬动金融资金4.2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发挥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破解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瓶颈”。
从扶贫扶智结合、开启农民“智”富门出发,青海省着力教育扶贫力拔“穷根”。投入资金1.42亿元,对2.71万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涉及30多个专业的短期技能培训;对2000名藏区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开展了“青春创业扶贫行动”试点,投资2000万元,撬动金融资金7715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13个,带动大学生和青年就业1838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还聚力推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实施了6个最具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助推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的放矢创出“班玛经验”和“同德模式”,为藏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