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找准四个发力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找准四个发力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着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推向纵深系列谈之一
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近日正式运行,这是我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简政放权力度空前,速度超前。譬如创造性地绘制了《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图》,大幅缩减审批时间,比全国提前两个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改革动力,释放了市场活力,为我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最后一公里”难题随之凸显。最近,本报记者到省内一些地方了解简政放权的做法和经验,一些群众和企业反映,政策虽好却“不解渴”;也有政府部门反映,落实起来感觉吃力。记者经梳理发现,简政放权需提高四个方面,这是基层普遍反映的难点和热点,若以此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还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让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其一,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记者走访的某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下发的205项行政审批权中,有111项没有实际发生。而在另外一个行政审批中心,承接的10项下放项目中,有7项一直没有群众来办理,多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这些“含金量”不高的下放或精简事项,带来的“温差”影响了改革成效。
其二,一些简政放权的下放项目,基层“接不住”。一位地方发改委主任说,上级将一项职业鉴定的权力下发给他们。可是下放后,基层没人懂业务,还得重新培训相关人员,执行起来磕磕绊绊,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一位执法部门负责人说,上级将处罚权下放给他们,可是处罚标准、采样设备、专业鉴定人员等都几乎是空白,这就让他们承接起来比较吃力。
其三,简政放权仍存在“中梗阻”。有地方出现了“红顶中介”,这些“准衙门”不仅收费高,而且服务差。另外,“中梗阻”也来自机关作风漂浮,譬如“上面的文件还没到”、“我们还要研究看看”、“现在还不方便给出明确答复”、“得上会决定”……都是群众向记者反映的遭遇,不同程度削弱了群众获得感。
其四,一些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缺少事中、事后监管等问题。我省中部城市一位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说,有一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自己手中,至今已有一年,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检查评判,他怕出错难以心安。长此以往缺少监管,还可能带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
应该看到,我省简政放权改革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是全国性的,也有东北及辽宁的特殊性。一方面,改革本身需要逐步探索、不断校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譬如大政府小市场、轻管理重监管、官本位思想等等。推进简政放权纵深发展,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既要突破观念上的误区,也要冲破利益上的羁绊;既要“削权”“减权”,又要加强监管和服务,综合处理好各种关系。
简政放权进入攻坚期,容易的已经做了,接下来都是“割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接受采访时认为,辽宁在简政放权改革创新方面有大量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对激发市场活力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一些干部包括一些企业的领导者,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还应该以更大的胸怀和气魄、更市场化的决心,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