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举行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落成仪式

17.10.2016  22:39

          10月15日,我市在东洲区福禄陵园举行了抚顺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落成仪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杨笑,市委常委、秘书长李中山共同为抚顺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揭碑。来自我市各县区、各部门的领导、捐献者家属、红十字志愿者、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省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杨东文等200多人参加活动,集体缅怀纪念捐献者。
          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建成,打造了一个缅怀逝者、弘扬善举、传递爱心的平台,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了一个寄托哀思的场所,也让后人对捐献者的奉献精神有了一个瞻仰纪念的地方,对于推动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市自2011年启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已有203名志愿者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有15人逝世后在其亲属的支持和配合下成功捐献了遗体或眼组织,为他人送去光明,为医学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已被铭刻在了抚顺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
          生老病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选择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捐献遗体(器官),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 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为人类的生命长河增添光辉。
          缅怀活动现场,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的家属们心情沉重,追忆着亲人无私奉献的大爱善举。我市首个遗体角膜捐献者任端柱的女儿任薇不会忘记,2011年7月,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生命无法继续后,任端柱便毅然做出捐献遗体和眼组织的决定,将遗体捐赠给医科大学,希望能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尽微薄之力,将身体唯一健康部位眼角膜捐献给眼睛失明者,让他们得以走出黑暗,重获光明。任端柱的想法深深地打动了家人,随后在女儿的陪同下任端柱到市红十字会填写了《抚顺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申请登记表》。两个月后任端柱离世,家人帮助他完成了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遗愿,他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一位眼病患者眼中,帮他恢复了光明,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医科大学用于医学教学、临床研究。“时至今日,父亲已去世多年,我却时常感到父亲就在身边,父亲的精神永远活着。”任薇动情地说。
          38岁的赵先生将两束鲜花放在纪念碑下,站在镌刻名字的纪念碑前他一遍又一遍抚摸着碑上妻子牛晓红的名字。2013年11月,因宫颈癌转移到肺部,年仅32岁的牛晓红离开了自己深爱的丈夫与活泼可爱的6岁女儿。2011年时,牛晓红就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的登记表,遵从她的遗愿,丈夫将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医科大学。“女儿知道母亲捐献的事情。我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和奉献精神。”赵先生表示。
          遗体(器官)捐献是造福人类的高尚行为,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我市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在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红十字工作者、红十字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2011年9月任端柱捐献遗体和角膜,到2016年7月杨恒灵捐献眼球,几年来全市已有203名志愿者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15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逝世后在其亲属的支持和配合下完成了捐献夙愿,为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医学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让精神在人世间永存。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宝贵。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敢于摒弃陈规旧俗,冲破世俗偏见,自愿捐献遗体器官的高尚行为,其精神和行动可敬可佩,值得尊重和褒扬。为打造一个缅怀逝者、弘扬善举、传递爱心的平台,给捐献者亲属提供一个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场所,市红十字会决定为捐献者修建纪念园和纪念碑,这项工作得到了东洲区福禄陵园的大力支持,福禄陵园无偿提供场地,为捐献者建园、立碑、安葬。经过一年来的精心筹划设计和紧张施工,纪念园终于正式投入启用。
            纪念园位于东洲区哈达镇的福禄陵园内,由福禄陵园投资捐建,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投资52万元。纪念园由纪念碑、纪念广场和息园三部分组成,设计理念突出人文化、景观化的特点,并融入纪念性、教育性的思想内涵。纪念碑的主雕塑是由两块高5米花岗岩对接而成,上置镂空的中国红十字会会徽,似一双巨手捧着爱心,演绎着人类相互救助的感人故事。正面镌刻着“抚顺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整体简洁大气,象征着捐献者的精神天长地久,万古流芳。主雕塑前方为两排台阶,左中右分别镶嵌着“人道、博爱、奉献”六个红色大字,蕴含着弘扬红十字精神。纪念碑背景墙高3米、宽15米,一组浮雕彰显了抚顺人民的朴实与大爱。纪念碑左侧碑石上镌刻着纪念碑文,右侧碑石上用金色字体铭刻着捐献者的名单。纪念园的周边种植着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长流不息的哈达河绕流福禄陵园,让捐献者常年与青山为邻、绿水相伴,使灵魂得以慰藉,奉献精神得以升华。
          纪念园的建成,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场所,也让后人对捐献者的奉献精神有了一个瞻仰纪念的地方。捐献者家属任薇说“今天看到纪念园建成,我感到万分喜悦。非常感谢各级领导、红十字会和福禄陵园能为捐献者家属提供了一个悼念亲人的场所。以后到每到传统节日,我就可以到这里来祭奠父亲了。
          福禄陵园总经理肖江表示,陵园愿意在市红十字会指导下,做好纪念园的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纪念园的功能作用,使其成为传播人道主义的精神家园。为捐献者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今后如果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本人或家属同意,捐献者逝世后可将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有安葬需求的可将骨灰免费安葬在息园内,福禄陵园仅收取少量管理费用。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数达150万,然而仅有不到1%的患者能够获得器官移植的机会。遗体器官捐献与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捐献遗体(器官)是公民自愿申请,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器官无偿捐献给国家,供医学教学、科学研究或器官移植使用,这是一项造福社会、荫及后人的人道主义善举……我们在此呼吁,所有相信科学、富有爱心的人,都能够摒弃传统落后观念,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能够在离开人世以后,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在缅怀活动中,全国劳动模范、市学雷锋典型联合会会长、眼组织捐献志愿者邓凤兰宣读了遗体(器官)捐献倡议书。
          经过几年来遗体(器官)捐献知识的宣传普及,遗体器官捐献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的队伍中,用行动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我们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行列,奉献爱心,在生命的终点唱响人生的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