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兴发展中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15日,我省隆重举行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新馆开馆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死难矿工公祭仪式,蕴含着铭记历史和珍惜和平的双重含义。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我们既要铭记这段充满苦难和不屈抗争的历史,更要弘扬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使之成为激励和鼓舞全省人民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之痛,不因时光冲刷而从记忆中消逝。1936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从阜新掠走2500多万吨煤,留下4个万人坑和数万具白骨。阜新万人坑亦是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缩影,万人坑埋葬着因大暴动而被集体屠杀的137名矿工。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共同支撑着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又一次挺起了脊梁,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历史的画面被清楚地定格,才可能被恒久地铭记。一提起奥斯威辛集中营,人们便会想起德国纳粹的暴行;一说到南京大屠杀,人们便会想起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罪恶;而阜新万人坑,真实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在阜新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矿工的铁证——那累累白骨是一幅历史定格,有多少残暴、多少黑暗、多少苦难、多少悲愤,都凝集在这个浓缩的画面之中,而这样的记忆,任凭时间的风霜雨雪,也永远难以磨灭。
公祭,是为了看清来时的路。对阜新死难矿工的哀悼,不仅是对这数万名惨遭屠杀的同胞的追忆,也是对抗日战争期间所有遭遇苦难的国人的追忆。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国势疲弱,国家便难以保全国人性命。唯有国家强大,并且深切牢记为民族衰败而偿付性命代价的同胞之殇,才足以聚集全民族同心同德谋求发展的精神资源和行为动力,从根本上免除整个国家、人民的身家性命之忧。
公祭,向我们照亮了明天的方向。中华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伤痛,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民族的尊严与荣光。抚今追昔,默哀致敬,提醒我们曾经饱受的深重苦难;放眼神州,沧桑巨变,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向奋斗目标。
历史仍将延续,我们仍需奋斗。在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当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励精图治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遇难同胞献上最深切的哀思和最庄重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