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垃圾分类要讲战略战术

18.05.2016  11:58
    最初对事物的选择往往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且,惯性的力量不断强化这种选择,使其难以改变,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见风使舵效应。而见风使舵效应就是阻碍垃圾分类推广的社会根源。

为什么我们宁愿自己的手指多移动一倍距离,牺牲10%的打字效率,天天使用QWERTY键盘,却不愿接受更好的DSK键盘?主要原因在于QWERTY键盘先行一步。不好的东西先行一步,让人习以为常,并成为制度性、习惯性惰性,就阻碍了好东西的流行。在笔者看来,推广垃圾分类也面临这个困境,混合排放习惯阻碍着垃圾分类的推广。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形成的社会动力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随大流。换言之,越少人参与的事件越不吸引人,越多人参与的事件越引人扎堆。人们已经习惯混合排放垃圾,想要改变非常困难。要顺利推进垃圾分类,就需要正视见风使舵效应的客观存在。根据见风使舵效应,如果实施分类的居民比例越低,意愿实施分类的居民人数的比例则会更低;只有当实施分类的居民人数比例超过60%~70%的转折点后,意愿实施分类的居民人数才会高出实施分类的居民人数的比例,垃圾分类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社会活动。

因此,要据此制定战略战术,从少人参与跨越转折点,发展到引人扎堆。

一是必须制定公共政策促使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人数的比例达到转折点,否则,推进垃圾分类的努力难以持久。

二是垃圾分类的初始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达到转折点即可,不需要一开始就制定出实施分类居民比例达到80%或更高的较难实现的目标,这样可节省很多资源。

三是转折点前后的公共政策应有所不同,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低于转折点时,意愿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低于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说明部分实施分类的人员存在摇摆心理。此时,应借助激励措施,稳定与壮大实施分类的人群;当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超过转折点后,意愿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高于实施分类的人数比例,说明实施分类已经形成社会风气,未实施分类的人有意跟风,此时,惩处那些顽固的不跟风者成为主要任务。

认识垃圾分类难以推广的社会根源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作为战略战术的制定者,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混合收运与处理处置等简单思维,做到因事、因人、因地、因时施策,增强垃圾分类政策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