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机,还亲情一个关注
□本报记者/金晓玲刘家伟王卢莎
“今天咱立个规矩,吃饭期间谁也不准动手机!”大年初二,家住海城市耿庄镇的李欢一大家子来到奶奶家吃饭时,孙女李欢刚一落座就发出这样的提议。
饭前先用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吃饭过程中不断低头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年轻人一有时间,就低头发微博、聊微信,却对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难怪有网友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个桌上,你却在玩手机。
而今年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主动放下手机,重拾亲情,珍惜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时光。面对亲情自觉放下手机
春节回家,在大连一软件公司上班的“网络达人”李欢不仅自己放下手机,还和同样在外地工作的表弟、表妹交流了体会,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在家庭聚会中,李欢的一大家人中,五六位年轻人自觉地“交出”手机,并提出如果谁动手机,就“罚”谁演节目。
李欢说:“算了一下,由于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七八天,那么今后20年中,我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就几个月,仔细一想心里挺难过。”因此,回来前她就决定这次一定要好好陪陪父母。年三十到家后,除了给朋友和同事发拜年短信,她就再也不去碰手机,就连微信群里发起的抢红包游戏,她也没有参与。
“以前,总觉得一刻都离不开手机,但这几天不用手机,也没错过什么。”李欢说,放下手机,陪妈妈包饺子聊天,她回忆了许多童年的趣事;放下手机,从家里的影集中,她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放下手机,和父母一起看春晚,说说笑笑,她看到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笑容。陪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吴女士是沈阳一家科技公司的副总,由于工作忙,虽然在一个城市生活,但平时和父母聚在一起坐下来聊聊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吴女士说,“总是忙啊忙的,一回头才发现,原来老爸老妈都已经这么大年纪了。”
今年过年,吴女士特意和丈夫安排好,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一连3天都在娘家,而且还决定撂下手机,安心地陪老人说说话,一起陪他们做想做的事。“陪伴才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对于这句话,吴女士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其实这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平时哪怕有一点时间也要低着头看微信、看新闻,并不是习惯难改,而是心理依赖、根本不想改。”吴女士告诉记者,这也算是次成功的试验,放下手机,整个人都很轻松。
“我和老妈一起择菜,老爸和丈夫分工和面、拌馅,大家在一起包饺子。一边干活,一边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说些平时都想不起来说的闲事,那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真好。”吴女士说,妈妈喜欢弹琴唱歌,爸爸喜欢游泳,他们的老伙伴们其实她一个都不认识,老爸老妈却像讲共同的朋友一样讲着他们的趣事,“我就跟着听、跟着笑,适当的时候搭个话,这种陪伴和交流比送什么礼物都珍贵。”欢声笑语中度过才有年味
在丹东福瑞德大酒店工作的张爽去年10月生下宝宝当了妈妈。到今年春节,儿子快4个月大了,因为有了孩子,张爽才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多深多重。
回忆这3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张爽深有感触:“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现在还得继续帮我照顾我的孩子。”自己当了妈妈,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因为怕年三十的鞭炮声吓到儿子,张爽整宿地把儿子抱在怀里,直到手臂酸麻。看着熟睡的儿子,她甩着酸疼的胳膊说:“现在,不但我想着多陪妈妈唠唠嗑,而且看到老公回家时捧着手机玩,也会提醒他多陪公公婆婆说说话。其实父母不需要儿女太多的付出,只要简单的陪伴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幸福。”放下手机,陪父母聊聊天,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过大年,才真正有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