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泽共建幸福沈河

28.11.2016  12:34

  核心提示

  共同缔造幸福沈阳,春风相伴向未来。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开展“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转变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恰逢其时,作为全省唯一的创建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殊荣花落沈河。

  沈河区委书记王健表示:从2013年11月获得创建资格,三年来,我们砥砺前行,从“文化惠民”角度破题,以构建“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用文化滋养更多群众,让群众参与创造文化,开创了全新的文化惠民“沈河模式”。

   共谋——践行“文化惠民”理念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国家为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给出的最高荣誉。沈河区代区长陈弘表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不仅是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创新开辟一条改善居民生活、增进居民福祉的民生路径,更是我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科学实践。

  为此,创建之初,沈河区就在顶层设计上注重与民共谋,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不断搭建载体平台吸引群众参与,共同缔造幸福沈河的精神家园。沈河区相继制定出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强化督导考评,健全运行机制。同时,不断加强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确保公共文化供给均等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加强有关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常态化、规范化、现代化。

   共建——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

  实践中,沈河区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供给。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形成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如今,沈河区在区文化馆设立了艺术名家工作室,打造了宣和艺术馆、泉园地区文体活动中心、浑河码头和悦主题文化广场等,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舞台。同时,与沈阳星汐艺术中心、沈阳网、果果APP软件平台等开展合作,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

  实践中,沈河区探索了公建民助与民建公助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赞助、社团参与、多元平台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供给;打造基地、活动引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政府购买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四种模式。截至目前,与省市所属单位建立文化资源联盟体25个、区级共建共享基地20个、街道社区基地122个。

   共享——构筑最美文化版图

  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沈河人说:我们始终在路上。

  今年截至目前,沈河区已创造性地建设了16个特色文化社区,覆盖全区15个街道。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美好环境、生态文化、特色文化等建设,增强居民对社区的热爱之情,培育对社区的认同感;通过锤炼社区公共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积极参与,促进居民守望相助,增强归属感;通过群策共议共建,强化居民主人翁意识,增添群众的幸福感。同时,沈河区坚持以社区作为基本单元,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培育精神为根本,继续做强特色文化社区、文化楼院、文化楼道等品牌项目,发挥文化引领带动作用。

  到2018年,沈河区将实现全区综合文化服务站合理布局,达到每个街道至少一处。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参观展览、参加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充分享受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新手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群众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全面提升沈河文化软实力,为幸福沈河、幸福沈阳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张晶特约记者刘蓉)

  

 

  编辑: zfw06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