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新途径新举措 培养文化自信——辽宁省档案局(馆)与辽宁日报联合出品“辽海印记”专栏
为贯彻党十九大报告中“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响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辽宁省档案局(馆)与辽宁日报社强强联合,于日报“发现”版面开创“辽海印记”专栏。
“凝视本土 重构记忆”是辽宁日报“发现”版面的定位和主旨。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是原始记忆。历史留痕于档案之上,岁月凝固于档案之中。档案正是重构本土记忆的珍贵宝藏。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颇丰,位居国家省级综合档案馆前列;年代久远,起自唐开元二年(714),绵延至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辽宁省档案馆的学者与新闻记者,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原则,查阅档案,实地采访。以档案这一能够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为切入点,探索那些有趣的、不为人知的事件,挖掘档案背后曲折复杂的故事和真相。与历史对话,与知识同行。
“辽海印记”专栏,每周刊发1至2期。档案馆提供档案素材,报社记者以新闻视角,公布档案信息,双方共同利用档案讲好辽宁故事,为辽宁文化自信打开一扇窗。利用这个窗口,呈现清代陪都盛京印象,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讴歌为民族和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豪杰,介绍突破外族入侵桎酷艰难前行的民族工业,回顾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及建设新中国初期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责任和担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从而增进辽宁人民对本土过往的认知和了解,引领民众对家乡成就和民族文化的自豪,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升民众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文化自信,增强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
为纪念第十一个国际档案日,于2018年6月7日“辽宁印记”专栏开篇。第一位接受访谈的学者是辽宁省档案局(馆)局(馆)长许桂清局(馆)长。推介了辽宁省档案馆刚刚完成的一部鸿篇巨著,《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盛京内务府册档即《黑图档》的全文影印梓行,书成329册,几乎占满了两组馆内利用大厅两米高书架。这是一个跨世纪的整理抢救档案文献的系统工程,近40年,将档案全部托裱后,利用缩微技术全部数字化,又经由三代满汉双语文工作者撰写题名,制做目录索引近12万条。
《黑图档》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盛京内务府)处理盛京地区皇室事务往来公文的抄存档册。抄录了从康熙至咸丰6位皇帝近200年间的官府公文,满、汉文件各半并存,内容涉及行政、军事、文化、宗教、外交、民族关系及满语文的发展和衰落。是研究清史及满族史、东北地方社会和自然生态状况、清陪都宫殿建筑及陈设复原、满语文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国内外史学专家瞩目,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明珠。
《黑图档》的全文影印出版,是辽宁省档案局(馆)抢救保护珍贵历史档案的阶段性成果。《黑图档》内存在大量以满文抄录的档案,而馆内现有满文工作者完成满文档案汉译提供社会利用,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行。加之纸质档案的保管因受环境温湿度、光照及频繁触抚翻折易损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黑图档》原档封存。那么对《黑图档》进行全面电子化出版,并进行艰苦的著录工作,即是对珍贵档案本身的保护,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最快共享的有效解决办法。
“辽海印记”的出品,是辽宁省档案局(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昭辽沈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愿“辽海印记”,拾起时间的碎片,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愿“辽海印记”,成为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具体有效的途径和举措,使档案及档案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