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为振兴之城加冕

20.11.2017  06:28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参加表彰大会。沈阳继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蝉联了这一殊荣;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被授予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并作为辽宁省唯一代表上台领奖。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沈阳还有6个村镇获“全国文明村镇”,8个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2个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以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各一个。这一连串的荣誉,让沈城人喜上眉梢。这是属于全体市民的荣耀,这是体现沈阳成就的荣光。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集中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最具价值、各地竞相追求的城市品牌。在沈阳人民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并将十九大精神化作沈阳转型创新发展澎湃动力的时候,这份荣誉的获得,无疑让沈阳人民精神更加振奋,平添更大力量,激励我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沈阳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以排头兵、先行者的行动自觉以及担当意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给沈阳的城市文明标注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文明城市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更是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的集中展现,是崇德向善风气形成、良好公共秩序建立、和谐宜居环境营造的结果。

  从文明城市到最美乡村,从先进集体到模范个人……沈阳用实干凸显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我们“拥有伟大梦想,更拥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吃苦耐劳、实干苦干的伟大精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沈阳,挺起振兴脊梁、激发振兴力量、引领振兴风尚。

  文明城市让新发展更协调。经济发展不能孤立运行,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底蕴和资源。只有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振兴所需要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方能同步增强。文明,是秩序,更是制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要让文明风尚进一步变成制度文明,为创新精神、转型意识、融合思维保驾护航,使振兴步伐更加协调。

  文明城市让新作为更主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作为尤须引领者。当选的模范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有了他们的引领,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就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拥抱新时代、主动新作为。我们是文明城市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城市的缔造者。我们要善作善成,把对标榜样落实在行动上,由“要我做”转为“我要做”,把可复制的创城路径应用到更加广阔的振兴空间,从而展开更加主动的振兴作为。求新求变、常变常新,凝聚起振兴的磅礴力量。

  文明城市让新动力更充足。我们不仅要获得“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营造“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神文明,是全面振兴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创新转型,则是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和不竭动力。只有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频共振,才是综合竞争力的实力体现。我们要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提升软实力,为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优化环境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当前,正是沈阳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节点和紧要关头,越是较真碰硬的时刻,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必须要拿出“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载体,坚持结合融入,带领全市上下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沈阳力量。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