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从“心”开始

29.03.2016  08:06

  又到一年清明时。近些年,沈阳市很多祭祀场所、殡仪馆都设了一个“特别”信箱,鼓励市民“寄给天堂一封信”,追念过世亲人。此举深得民心,甚至瞬间击中了人们的心房,让泪水滑落。然而,到底有多少人付诸行动,又有多少人在坚持并成为习惯呢?

  在我们身边,像这样表达哀思的方式有很多,如网上祭祀、献一束鲜花、点一支蜡烛、送一段旋律……这些方式都使沈阳倡导文明祭祀的工作见到成效,也曾在沈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一段时间以来,烧纸祭祀等陋习却有所反弹,街头路口时常烟熏火燎,在路面上留下一片片熏黑,刺激着人们的耳鼻喉眼。还有更严重的——烧纸引发了火灾事故。为什么有了那么多更好的祭祀平台还依旧要烟熏火燎呢?说到“根”上,还是因为文明的祭祀形式尚未成为我们的“新民俗”。

  任何民俗都是从无到有的,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比如说清明扫墓,自秦始而盛行于唐朝,可烧纸何时开始却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直到东汉才有纸张出现,且很昂贵,即使有人烧也属于极个别的。我们从来不排斥那些带给人们心灵寄托的、有价值的民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有些旧俗明显落伍了,甚至成为陋习,这时候就需要新的文化习惯来填补,而这样的文化习惯就有成为新民俗的潜力。

  文明祭祀关系到道德选择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我们有必要将新的符合文明标准的祭祀形式发展成新民俗。人们不缺乏创新祭祀方式的智慧,关键是移风易俗,引领市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气,坚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是沈阳当得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

  心祭胜于形祭。无论哪种形式,都要从“心”开始,最终贵在坚持。慢慢地,这些新的祭祀形式成为大家的思想自觉和文化习惯,新民俗自然成风化人。这个过程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都从“心”开始,抱着诚意来推动。

  安全需要,蓝天需要,时代需要,我们真的已经到了呼唤新民俗的时候了。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