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坚守精神高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文艺创作要坚守精神高地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时谈道:“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同时谈道:“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围绕文艺工作者如何进行艺术创新,以及如何坚守艺术理想,1月10日,记者采访了戏剧理论家孙浩、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慧平、大连作家协会主席素素。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的论述,赵慧平理解为,文艺是一个民族、国家、时代的文化呈现,文艺作品的灵魂是文化精神。文艺的创新创造,无论对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还是对世界文化奉献先进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核心任务是用高水平的艺术形式,把当代中国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呈现给世界,把中国人民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把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展现给世界。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切实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从民族发展历史与人类发展历史的高度,发掘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使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艺术中得到延续与传播。这就需要以创新创造的精神去开拓,无论是体裁、素材、题材,还是主题、内容、手法,均大有可为。
文艺之创新创造对国家的新时代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及的“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从人类历史与人类精神两个维度期待创造新时代的新文艺,必定会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这需要艺术家在深刻领会民族优秀传统、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发出民族精神之光。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应坚守艺术理想的论述,孙浩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的锻造、社会成员心灵的培育等方面,文艺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这一论断,廓清了时下弥漫于中国文艺界的思想迷雾,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辽宁文艺有着光荣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在各个艺术领域里,几代艺术家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服务人民,为辽宁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支撑力量。辽宁造就了一批誉满天下的艺术家,留下了一批闪耀着才情与智慧的优秀作品。比辽宁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们对艺术事业的崇敬之情,他们对党的文艺方向坚定不移的守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对党、对人民深厚的情感。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传统,是辽宁文艺发展前进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2014年,孙浩创作的话剧《祖传秘方》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该剧讲述了沈阳先辈在抗日战争中浴血抗敌的英雄故事。从构思到形成剧本,孙浩整整用了12年。该剧在全国巡演中获得热烈好评。孙浩表示,他的创作是辽宁文艺先贤创作精神的延续。
孙浩表示,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潜心于社会生活,认真研究历史,研究本土文化,研究人民精神发展的历史。这样的功夫下到了,就必然会极其慎重、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成长提供积极影响。而质量低劣或存在方向性偏差的文艺作品,则能够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社会责任,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校正创作的罗盘,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成为思想家。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负时代的重托,创作出优秀作品。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素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为广大作家、艺术家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什么是高尚的文艺?素素的理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典,而经典就是精品,就是价值所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文学创作方式及表现形式亦不拘一格,但创作者的文艺精神必须是高尚的、引领社会风尚的。一个低俗媚俗的创作者,写出的作品通常是以有意思为目的,因为他们逐商牟利,娱乐至死,不在乎是不是速朽;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创作者,则一定是以有意义为己任,因为他们养德修艺,文质兼美,终生为之追求的就是不朽。
艺术理想所强调的是对精神高地的坚守。没有理想,何谈高尚?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守艺术理想是盛产高尚文艺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素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有历史的针对性,也有现实的迫切性。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好中国故事,吟诵中国史诗。
□本报记者/王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