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医改聚焦“强基层”

15.08.2016  19:04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社区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新医改进程中,为了强化基层、助力分级诊疗,健康“守门人”的职能有了不少新变化。

  ——过去关注“人得的病”,现在关注“得病的人

  沈阳市和平区是沈阳市中心城区之一,常住居民近70万人,2014年以来,通过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三甲医院指导专家、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常态化大医院专家巡诊模式等方式,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吸引医疗资源回流,推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全区20个卫生院成立了6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社区小衙门,解决了大问题啊!”家住沈阳和平区74岁的张大爷,看到中风的老伴在社区卫生院住院后,身体状况趋于平稳、有所好转,给社区医院点了个大大的赞。“如果家门口的卫生院服务差,就得天天去几公里以外的大医院。我都这把年纪了,身子骨也不结实了,哪能禁得住那种折腾啊!

  对于基层卫生院,也经历着一个思想转换的过程。“过去社区卫生院关注‘人得的病’,现在更关注‘得病的人’。转变思路,加强自身建设后,居民对社区医疗的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沈阳市和平区卫生局局长范俪娟说。

  随着居民认可度的提高,社区卫生院也从曾经的“门可罗雀”迎来了一轮“春天”。据了解,和平区卫生院2015年门诊诊疗人次超过68万,与2014年相比有的卫生院门诊量年增长达30%,住院病人同比增加17.8%,平均住院天数同比减少1.47天。

  ——1名医生管5000名居民,多点执业缓解人手紧缺

  31岁的沈阳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赫曙光,每周出5天门诊,每天除了看20多例门诊患者,还要预约30多位居民的体检并事后整理录入,准备社区健康讲座内容,跟踪监测社区1000多名高血压患者、2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经常是早上7点多上班后一上午喝不上一口水,夜里11、12点还会接到居民急救电话。

  为解决人手困境、提高服务能力,和平区探索远程会诊,吸引大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有效缓解了人手紧缺的燃眉之急。

  和平区太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聘请了4名市级医院影像科医生来多点执业,让卫生院可以做肺炎透视检查、DR等过去不能开展的项目。“这样不仅临床医生使用率更大化,居民更信任他们,社区医院也拓展了业务范围,降低了培养成本。”太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莹说。

  ——联合诊疗,医联体“带火”社区医院

  紧缺专业技术医生多点执业不仅有效解决基层医疗难题,还为区域整合资源创造了条件。据了解,和平区于2013年建成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远程视频培训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减少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三级医院专家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短时间大幅度地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

  此外,基于医联体模式的联合诊疗也让基层医疗尝到了“甜头”。“去年我们与一家中医院联合推出贴敷服务,光三伏、三九这6天,就有上千名百姓来贴,卫生院比一些二级医院还热闹。”范俪娟说。

  “虽然这几年来基层医疗进步很大,但面临的挑战也很多。”范丽娟等基层医疗管理者认为,随着社区医疗功能的增加,社区卫生院除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议还可在条件成熟、允许的前提下,将部分效益较低、患者量少的二级医院整合分流,下沉基层,将闲置的医疗资源盘活,并有效弥补基层缺医少药问题。(记者胡浩、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