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5.12.2015  17:02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发展动力的转换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但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日益增强,中国正在从世界经济规则和秩序的“接受者”向倡导者、构建者转变,这是当前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的必然要求。在此新条件下推进开放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经济发展向新常态的转变,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结果。它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任重道远,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才能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关键在于,必须用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和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是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动力与平衡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谱写中国经济奇迹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5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