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41口大家庭 春晚已经办5年(图)

28.01.2015  16:50

  全家四代同堂,工作和文艺界不沾边家庭春晚延续亲人感情

  91岁的张奶奶手拿照片回忆起家庭春晚,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张贺然摄

  本41口人,4代同堂,他们从事财务、技术、工人、银行职员工作,总之跟文艺界一点不沾边,却连续办家庭春晚5年了。

  姊妹们起初是为了让老母亲开心,5年来,因为家庭春晚也加深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每一位参与演出的人也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家庭春晚连办5年服装、道具、主持人一应俱全

  每年大年初二下午2点钟,都是张秀文老人一家几十口人举办家庭春晚的时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以每个小家庭为单位表演节目,从服装、道具到主持人,一应俱全。这种习俗在这个家已沿续了5个年头。

  张秀文老人今年已91岁高龄了,膝下7个子女,年龄最大的也有71岁,最小的52岁,一大家子共41口人。可以想像,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是何等的热闹。

  大哥擅长口琴、钢琴、古筝演奏;二姐京剧唱得一流;三姐能把葫芦丝、口琴吹流畅;老四李晓光和五妹是双胞胎,她们擅长舞蹈、唱歌,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六妹唱歌和吹口琴很好;七弟虽然不会以上才艺,但是他作为历年家庭春晚合唱节目的总指挥,也发挥了极大作用。

  李晓光说,姊妹7个年轻时对文艺非常爱好,但因生活条件有限,没能进行专业学习。后来在送子女或孙子孙女参加兴趣班时,才惭惭把这些爱好又捡了起来。

  第一次家庭春晚小品让全家人乐翻了

  2010年大年初二,在四姐李晓光的倡议下,家庭春晚第一次拉开了序幕。

  “我们姊妹的想法就是让老母亲乐呵。”李晓光说,当年母亲也已86岁,患脑血栓多年,行动不便,无法外出看演出。再加上兄弟姐妹们都对文艺热爱,在春节举办一场家庭春晚,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一大家子共20口人聚在一起,演出开始了。李晓光回忆说,虽然是第一次办这样的家庭活动,但是演出节目中所需要的服装和道具都准备得很充分。

  让所有人记忆最深刻的是小品《不差钱》的表演,那是由姐、弟和两个外甥4人共同合作完成的首秀。

  “我们4个人平时各自看视频记台词,然后利用周末聚在一起排练。”七弟李晶笑着回忆道,他演毕老爷,虽然台词是最少的,可是第一次在全家人面前表演,说话还是磕磕绊绊,不顺畅了。

  “老妹妹的孩子演小沈阳的角色,他穿着格裙子,扎着小辫儿一上台,大家乐翻了不说,他自己也笑场。”李晓光称。

  每一个人都不是专业演员,舞台经验少。笑场、忘词、返场重新上台……把坐在沙发上86岁的张秀文乐得两腮直发酸。

  第一次家庭春晚,一家人共演出了葫芦丝、口琴、钢琴演奏和小合唱、大合唱共6个节目。

  家庭春晚是家庭成员感情的延续

  因为工作中,四姐李晓光有主持经验,所以5年的家庭春晚,她主持了4次。

  家庭春晚主持人算是最忙乎的人了。首先她要鼓励动员每个小家庭推出新节目,还要将大家准备好的节目汇总排序,写串联词。

  “幸福一家人”是这个大家庭建立的微信群,平时用于家人之间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李晓光就用它来与各位节目演出者及时沟通。2014年第5届家庭春晚时,全家人共有41名成员参与,创下人员数量之最。最后41名成员合唱《歌唱祖国》,把家庭春晚推向了高潮。

  “表演完毕,大家高高兴兴地做团圆饭。一边包饺子一边品评大家在演出中的表现。”李晓光说。

  姊妹7人,有的从事财务工作,有技术工程师,有工人,也有银行职员,总之跟文艺工作一点不沾边,全家人也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表演培训。

  5年的家庭春晚,不只达到姊妹们让母亲开心的初衷,也加深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份情谊也延续到了家庭成员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家庭成员之间。每一位参与演出的人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自从办家庭春晚,老人脑血栓再没犯过

  91岁的张秀文老人头发花白,虽然20年前患了脑血栓,左半身不太灵活,但是老人听力依然很好。听起儿女们讲述家庭春晚的趣事,老人坐在一旁一个劲儿地乐。

  她说,她每年都要参与到演出中,唱一首拿手的歌。7个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虽然爱好文艺,也没有能力去学习。这些年生活好了,自己晚年幸福,子女孝顺。每年家庭春晚的举办,都是孩子们的良苦用心。在家里看孩子们表演,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这些年来,脑血栓的病就没再犯过,都是孩子们的孝心……”张秀文高兴地说,今年3月份,三女儿家将要再添一口人,她期待着,2016年全家42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