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向现代 由粗放向集约 由低效向高效 春耕生产播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希望
绿野春风起,耕田正当时。
春耕生产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全年农业农村发展,更关乎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也是全省深化改革年,如何迈好第一步?透过春耕,可察全局。
年初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地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春耕生产工作,全省春耕备耕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改革为先,质量为重。春天里,田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的新气象、新作为和新篇章。技术、绿色和品牌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很多农民心里,春耕生产正积极推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粗放向集约、低效向高效转变。
新技术新机制新农民 共同开创乡村新未来
填土、播种、覆土、装盘……
5月,在铁岭开原市庆云堡镇朝光村的一块稻田地里,采用机械化育秧,一台育秧播种机1小时就完成了约1.33公顷稻田的播种任务。
“机械化育秧不仅撒籽密度均匀,苗儿出的也一致,省工省力,便于管理。以前半个月的活,现在两三天就干完了。”庆云堡镇农科站站长宋宏宇说。今春,庆云堡镇计划播种水稻近7333.33公顷,全部采用机械化育秧。
在铁岭,当地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通过媒体和农业技术人员等多种渠道,向农民推荐了水稻双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及绿色防控技术、辽北地区高粱高产栽培技术、辽北地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等11项农业主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备耕。
铁岭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农业技术集中体现了近年来铁岭主要农作物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既考虑了广泛的适应性,保证全市不同地区都能覆盖到,又突出了在生产上的主导作用。
偏远农村的农产品运输是个问题。在大连,随着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民将可通过农村物流配送平台,在田间地头实现用手机APP叫车运货,在解决车货对接不畅的同时,还可享受公道的运输价格。
田间地头的技术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也为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来自省农委的数据显示,去冬今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已举办各类科技培训9607场次,培训农民117.8万人次。今年春耕中,全省各地坚持创新驱动,用科技创新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越来越多带着科技元素的现代化手段让农业生产朝着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推进至今日,乡村振兴依然要靠改革。坚持改革为先,黑土地上发生的新变化正在为老工业基地积蓄振兴新动能。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村改革的关键。
借助土地确权,阜新市彰武县率先开展“互换并地”,村民的地由分散变集中,大型农机有了施展空间,降低了村民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成本。
这一改,让7年来一直到邻村租整块地种烤烟的彰武县前福兴地镇徐家村村民田靖平感受到了实惠,“通过‘化零为整’,我家的7块地变成了一大块地,今年我不用租地了,自家地上就能种,节省了一笔租金。”
这个春天里,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营子村村民孙宝恒同样充满干劲儿。自从将土地入股谦朴食用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后,他的地每公顷保底收入1.5万元,是过去种玉米时收入的3倍。再加上给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孙宝恒有了“双保险”。
土地“活”起来,乡村才能“旺”起来。我省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互换并地”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激活土地更大潜能。
新时代的春耕需要人才,新时代的改革呼唤人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奔向辽宁乡村,这个春天里,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正在黑土地上拔节生长。
走进朝阳市朝阳县大庙镇鞠杖子村,于虎元的食用菌基地试验区大棚里,肥厚的平菇正从菌袋里探出来,鲜嫩可爱。
返乡创业的于虎元说,他们企业研发出的“菇农乐”系列食用菌专用增效剂和防污染剂两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食用菌技术空白。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了平菇产量,降低了污染率,实现增收20%。
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万名以上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加大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当前,我省正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进入乡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也助力春耕生产。
春耕年年有,农情却年年变。我省春耕新图景的背后,恰好是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新技术、新机制、新农民的叠加共振,开创着乡村新未来。
重质量兴绿色强品牌 多措并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今年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农业质量年”,我省提出,从春耕开始,要主动引领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走质量兴农之路,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坚持质量为重,我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优生产结构,调绿生产方式,多措并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质量兴农,调整结构是重点。
春播是安排茬口、调整结构关键一季,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务欢池镇有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有春在不断探索提质发展之路。今年春耕前,合作社已经与270户社员达成协议,托管现有400公顷农田,在种植传统玉米的同时,调整出一部分土地改种优质花生和高端高粱,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延长花生和高粱的产业链条。
“以前花生和高粱我们也种过,可因品质较差,往往是搭了辛苦还赔钱。这回我们不但请了农业专家,也购买了优质良种,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李有春说。
李有春们的改变,正是我省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的缩影。放眼辽宁,春耕生产正和结构调整一起推进。省农委介绍,今年我省继续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全省预计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4万公顷以上,主要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大豆、特色杂粮、出口型花生以及设施蔬菜、中草药等高效作物,优质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效益提升。
质量兴农,要靠绿色打底。
在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镇网户村,走进金星更好家庭农场场长高建新的蔬菜大棚,满目葱翠,西红柿和茄子长势喜人。
“这种西红柿摘下来可以直接吃,是纯绿色无公害产品。” 高建新说。看中绿色农业发展前景,身为“8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如今,他的家庭农场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200多栋,数量上比去年翻了一番,高品质绿色蔬菜让家庭农场的顾客会员由400多户增至1000多户。
在我省,许多像高建新一样的“新农民”正在把绿色、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深植黑土。我省正推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区域循环农业项目区,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质量兴农,品牌是抓手。
5月初翻地育苗,11月初草莓上市,直至翌年5月销售结束。在丹东东港,约9万户草莓种植户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辛勤劳作着,同时还有2000余名经纪人以及百余家企业从事草莓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
“东港草莓”的品牌畅销全国,靠的是品质的不断升级,市场的有效拓展。
育品牌如种树,根固才能枝繁叶茂,质量是立足市场之本,也是品牌价值实现的根本原因。只有多年如一日严把质量标准,品牌形象才会在消费者心中慢慢积淀。
农业有其特殊性,靠单个市场主体往往难以打造出好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条路子。
公用品牌建设,全省各地都迈出了扎实步伐。
沈阳正持续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专门成立了农业品牌发展促进会,编制了十大农业品牌打造规划,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大连通过重点培育并做大做强“大连大樱桃”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今年我省将加快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区域农产品、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全年认定辽宁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叫响“品牌辽宁”。
优质供给加上去,低端供给减下来;“绿色有机”加上去,农药化肥减下来;品牌意识加上去,无序发展减下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春耕如多棱镜,悄然展示了传统农耕方式在新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走进新时代,开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辽宁人正在春种中挥洒汗水,播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