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苦寻63年前恩人 要还人生“最后一笔债”
张凤霞一直想找到恩人圆人生最后一个梦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陈思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主任记者 虞禄洋)73岁的张凤霞已是太奶奶了,她仍在寻找63年前的恩人,她说:“这是人生最后一笔债!”
63年前得救济后与恩人失联
昨日午后,73岁的张凤霞在沈阳地铁一号线黎明文化宫站招呼记者来到她的五金日杂店。
张凤霞说,在孙女接班五金店前,她还要操持生意,可眼下她日思夜想的是找到60多年前的恩人一家。
1952年,张凤霞父母失业,从吉林三岔河来沈阳投奔亲姨。“我们家五个孩子,都没成年,我排行在二,当时也就十来岁。我父亲的姨,也就是我姨奶,和儿子一家生活在沈阳铁西区齐贤街八路,开了一家小卖铺。姨奶就给我们买了一个暖水壶,我们家在沈阳是从卖热水开始的,二分钱一暖壶。我爸就烀猪爪卖钱……一家人就这样在沈阳逐渐站稳了脚跟。”张凤霞说,姨奶家有个孙女叫刘凤兰,和她年岁差不多,当时也就八九岁,她们是小时的玩伴。
不到一年的光景,刘凤兰的父母因故不在孩子身边,刘凤兰不得不跟着姑姑前往哈尔滨生活。以后,两家逐渐失去联系。
曾多次前往哈尔滨和四平寻找
此后,张凤霞一家生活开始逐渐好转。1960年,张凤霞进入通用机械厂,还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担任行政科长和工会主席。1992年,张凤霞主动下岗,当时她借钱做生意,现在有两套门市房,两所住房,子女有了自己的事业,孙子辈也要做事业了……“但这么多年,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找到刘凤兰,或者是她的家人。我要报恩,力所能及地提供我的帮助。”
“刘凤兰离开沈阳的时候,条件已经很不好。”张凤霞说,她后来打听到刘凤兰父亲客死他乡,母亲后来找到刘凤兰,但刘凤兰的生活一波三折,后来下乡去了四平……
张凤霞及子女多次前往哈尔滨和四平打听刘凤兰的音讯。“我们通过哈尔滨电机厂工会的关系找,知道刘凤兰可能在四平,可到了四平却没有找到……”
对别人好 看成是对恩人的报答
在张凤霞看来,刘凤兰一家给他们的帮助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在人最困难的时候,连饭可能都吃不饱的时候,别人帮了你,那种感激是无法形容的。”张凤霞说,在找不到刘凤兰的日子里,她把对周围人的好和善也看成了是对刘凤兰的报恩。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张凤霞连刘凤兰及家人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她只记得,刘凤兰梳着和她一样的辫子,个子也差不多……
“刘凤兰的姑父姓皮,姑父家的表哥叫皮振荣;刘凤兰的父亲叫刘德兴,当年三四十岁,母亲姓李。”张凤霞说,信息是有限了些,但希望还是有的,“这是人生最后一笔债,一定能还上!”
本报与新文化报
联动寻找刘凤兰
本报与吉林新文化报联动,寻找刘凤兰及其亲人,希望能达成张凤霞老人的心愿,让昔日玩伴相见,再续昔日恩情。
昨日,记者通过户籍信息查询,在沈阳出生的叫“刘凤兰”且年龄在70到73岁的有1840人。据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那个年代还没有身份证,使用的是手写的户籍卡片,还没有照片,因此详细查询这1800多人的信息工作量极大。
在四平,叫“刘凤兰”且年龄在70到73岁的有34人。吉林新文化报记者通过查询辗转找到一个叫皮振容的,好像是刘凤兰姑父家的表哥。然而昨日下午,皮振容和张凤霞通电话后确认这个皮振容不是要找的。但这个皮振容表示这几天继续帮助张凤霞寻找线索。
如果你知道有关刘凤兰一家的相关信息,请拨打本报24小时热线电话024-9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