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召开期间,东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紧锣密鼓、打破常规

30.10.2017  21:09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会议期间,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作为东北区域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中心,提前谋划,全面准备,从人员、设备、工作机制等软硬件方面着手,多角度、全方位进入“战备状态”,做好“十九大”期间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随时满足环保部、东三省区域、辽宁省政府对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要求。

一、专家分组,形成合力

专门成立三个工作组,遵循“预测预报—污染成因分析—综合报告”流程,保障预测预报结果准确,发布及时。

一是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组,成员4人,主要职责是依据天气形势、历史资料、模式预报结果、遥感监测火点图等信息,经过人工修正,进行实时及未来空气质量预测预报;

二是污染成因分析组,成员3人,通过在线离子色谱仪、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气溶胶激光雷达、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设备监测结果,形成颗粒物组分及来源分析结果;

三是综合分析组,成员2人,综合以上两组分析结果,编制“环境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涵盖颗粒物组分及来源分析结果、空气质量现状及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

二、全天值守,满足要求

10月,按照环保部要求,辽宁4次参与京津冀及周边、东北地区空气质量加密会商,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自18日起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为环境管理提供加密监测结果;从预报未来3天污染状况到预测未来7天污染情况,辽宁监测人临危受命,在工作中锻炼队伍,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三、自加压力,精细预报

同时,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三项举措,全方位进入“战备状态”。一是从“常时”每日1次发布日均污染状况到“战时”每日3时段(7时、16时和22时)发布污染状况;二是当小时AQI值>200,即为重度以上污染时,要每小时连续发布预测预报结果;三是从“常时”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预报到“战时”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重新构建区域划分的可能,以全东北视角进行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