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存难题 技术创新转化效果不佳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在会议中发言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蔡敏强 摄
创新、求变,是参加2015中国绿公司年会企业家们使用的高频词。在这些各领域行业翘楚中,也有不少来自辽宁的企业家。
作为改写中国机器人历史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关键词:挑战
最关注科技巨头对机器人行业的契入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松成立14年来,一直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为导向,这些年来我们冲破机器人生产与自动化产品哪些核心技术?
曲道奎(以下简称“曲”):正如你所说的,新松一直以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为导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在机器人领域,我们就取得了88项全国第一。
这两年新松公司在工业机器人安全控制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一体化关节技术、人机协作技术、环境感知认知技术、移动机器人非接触供电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双车联动技术、高速堆垛机器人技术、500KG六轴工业机器人技术、重载移动机器人技术、六轴并联机器人技术、大负载真空机械手技术、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激光选区熔化(SLM)金属3D打印技术、餐饮机器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并形成了产品。
记:有哪些挑战?
曲:至于说到挑战,我倒是不太担心来自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挑战,我最关注的是过去机器人行业外的科技巨头对机器人行业的契入。如谷歌就曾经连续收购9家机器人企业进入机器人行业,而软银和富士康合作机器人人形Pepper等等。这些科技巨头携雄厚的资金以及深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淀,可能会以行业颠覆者的姿态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对我们的最大挑战。
关键词:生产力
很多企业不具备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
记:中国机器人产业,有多少已经转化为生产力?
曲:你这个问题非常好,的确,在价值链上,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两个难题,导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佳。
一方面,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院所,研发成果少有具备产业化前景的,至少97%的研发成果无法转化。
另一方面,即便研发出了一项很好的成果,也未必能成功转化,因为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研发成果的沉淀和转化能力。
记:新松的科技成果,有多少已经转化为生产力?
曲:新松作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相对控股的上市企业,较早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内部三级研发体系,形成了国家级、企业级和事业部级三个层面的创新研发平台。
不但紧紧背靠中国科学院的深厚机器人技术积累,关注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新松公司还把产业化、市场化作为机器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以市场引导技术,以技术服务市场,新松公司在机器人发展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技术研发和产品销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新松正是由于这种坚持不懈的面向市场,紧扣市场,所以新松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高。我们的科研成果最后进行产品实现和产业化的,比率高达80%以上。
关键词:突破
新松数字化智能工厂的模式是国内首创
记:新松有国内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这意味着什么?
曲:新松正在建设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智能车间,将建成国内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年产将能达到5000台。
这条生产线之所称为数字化制造,是因为整个过程实现了数字控制,是对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的一种颠覆。在管理层由信息系统实现对生产状态的实时掌控,在执行层面由负责不同功能的各类机器人等完成的全数字化智能生产流程。在仓储区由堆垛机器人将零部件自动取下,信号传递给RGV移动机器人将部件自动摆放到传输带上。再由激光导航机器人将零部件自动搬运到指定工位,由带视觉定位的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装配。再由磁导航AGV移动机器人将装配好的机器人传送到自动喷涂区进行喷涂。全过程完成后,再由AGV移动机器人送到机器人检测区进行性能检测,检测合格的产品由AGV移动机器人搬运到自动化立体库,进行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过程通过总控系统实现产品全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
新松公司数字化智能工厂的整体制造模式在国内是首创的,在国际上同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也是领先的。
与人工制造相比,数字化智能车间不仅极大地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会提升5至10倍,是业内率先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系统完成机器人制造过程的典范。这必将会助推传统制造模式变革的进程中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首席记者 段芳宇 丛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