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不需要拿冠军

20.03.2015  10:35

  几年前,偶然听到殷正洋的一首歌,名叫《回旋曲》。歌者清澈的嗓音固然令人难忘,但歌词的意境却更加动人——

  “琴声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雨中我是垂死的泳者/曳着长发向你游泳/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

  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歌词来自余光中诗集《莲的联想》中的同名诗作《回旋曲》,曲作者杨弦亦是原唱人。相较于殷正洋、齐豫以及万芳演唱的版本,杨弦的演绎技巧虽不及他们,但却胜在质朴自然,更多一分诗的韵味。

  今天,如《回旋曲》般充满文学性的歌曲,非常少见。像杨弦、殷正洋、齐豫一样,用干干净净的声音,安安静静唱歌的歌手也越来越少。正因为此,李健的走红更显出一种难得。

  很多人迷上李健,因为他文艺。于是,做一个带点忧郁气质的文青变成了新的时尚。地铁里,有人哼唱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一生去一次贝加尔湖”的口号在驴友群里流传;翻一翻《文学回忆录》,再淘一本《哈扎尔辞典》,不知道冯唐、余华的名字,不配做李健的歌迷……这些原本并不大众的话题,仿佛在一夜间都涌进了大众的视野。这就是李健带来的改变。

  大概是失去太久了,所以觉得格外新鲜。如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健的风格大概不会受到过多的瞩目,毕竟,那些年,我们的歌还保有许多纯粹的空间。

  身处当下,李健更像是异类。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时常跳出“音乐的文学性”之类的讨论,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被称作“音乐诗人”的李健,词作并不能与余光中比肩,也很难像杨弦那样在整个华语音乐发展史上产生里程碑式的价值,但是,他的存在的确让今天这个盛产定制商品的乐坛多了不一样的出品。

  有人提出“李健现象”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李健现象”?笔者认为,它的释义并不局限于李健个人的成功,而是指向一股正在形成的新的音乐文化需求。至少证明了,这个时代不是只喜欢听《小苹果》,也需要《抚仙湖》。

  《我是歌手》第三季已经接近尾声,在各种有关总决赛的竞猜和预测中,李健都属热门人选。笔者不希望李健拿冠军,却希望他能进入三甲之列,因为他和他的歌都适合停留在一个不那么巅峰但又接近巅峰的位置。

  喧嚣与沉静,有时只差一步。从喧嚣中获得成功的李健,若能始终与喧嚣保持一步的距离,那么,他会是真正的冠军。

沈阳市和平区打造沈水之阳文旅创意产业带
  6月6日,在和平区文旅局指导下,辽宁频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6月11日开幕
  辽沈晚报记者王琳报道 沈阳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开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