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告诫官员:倾听民间呼声,多办便民之事

23.06.2016  13:37

6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通稿看,“不同寻常”地只报道了一项议题: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

每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作为国家行政系统最高决策平台,可谓周理万机。直观地看,每次通稿标题都有三四行,分别对应不同议题。本周这样只有一行标题的情况,极为罕见。

这一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此项议题的重要性,以及国务院和李克强总理对解决此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会议专注于此,显然是要把民间投资的问题汇报透、议论透、决策透、部署透。

一个事实是:近几年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快于我国整体投资增速,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非公经济创造了60%左右的GDP、80%左右的社会就业,以及超过50%的税收。但另一个事实是: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前5个月,民间投资仅增长3.9%,比去年同期降低8.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低5.7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引起总理的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组织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国督查,并委托全国工商联、发展研究中心和行政学院对落实情况作第三方评估,发改委、新华社也作了大范围专题调研。相关督查、评估、调研结果和政策建议迅速上了此次常务会。

李克强在会上释放的信号清晰有力——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解决问题靠什么?靠改革!

事实上,本届政府紧紧抓住不放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大激发了民间投资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了大批新的市场主体,增强了发展新动能。然而督查也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总理亲自部署、国务院迅疾开展的专项督查,就是要“倾听民间呼声”,摸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而下一步改革重点放在哪儿,则正如总理所要求的,要“多办便民之事”。

目前困扰民间投资的一个局面是,政商关系出现某种扭曲和错位,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不作为、不敢为和不会为等情况,只求“”,不求“”;只怕“不清”,不怕“不亲”。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对此,李克强在常务会上郑重重申,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的重要体现。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确立的过程。如今,它仍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准绳。改革是什么?改革就是倾听生产力的呼声。改革动什么?改革就要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样才能不断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因此李克强特别强调,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其中的措施包括: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能放给市场的坚决放给市场。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间投资的法规政策,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去除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

宣示改革决心、部署改革实招,李克强就是要以此激发民间投资者的良好预期和宝贵信心。他历来强调:政府当好“改革者”,民间就多“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