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为何有创新的机会与舞台

12.01.2015  06:13

  在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说,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

  2014年8月份获得“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称号的鞍钢工人李超,在一线抡了十多年大锤,搞出了重大技术突破,去年成为辽宁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线职工。他的机会是什么,他的舞台又在哪里?

  李超的机会,是兴趣使然,这是大多数重大创新的本源。“很多工人一谈到理想,就是当领导、管理人,而我却愿意在基层技术岗位上一直走下去”。李超一进单位,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连着学了8年。平时在家,也是不看电视只看论文,最终站到了人生的高峰。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兴趣,支撑了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盖茨和淘宝的马云,在各自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就。

  李超的舞台是鞍钢,他很幸运,工作在一个尊重人才和爱护人才的环境。材料里,并未特意强调李超的工作环境。仅举一个细节,李超入厂之初只是一名普通的点检员,有一次对技术改造发表意见,两个月后,就被指定为技术总监。如此破格提拔,其后也是一路“绿灯”,使其深受鼓舞。假设换一个环境,譬如一个无视、一句批评,就完全有可能扼杀掉一名优秀人才。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李超身后,有十多年来其自身的上下求索,更有小环境的宽容和激励。李超及其单位,起初一定没有想到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只是一个有兴趣琢磨,另一个是伯乐知马,才成就这段佳话。事实上,无论是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需要这片“初心”下的潜心耕耘。比如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超导研究项目,凝聚着一个团队20年的心血;而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也是女科学家屠呦呦在历经190次失败才取得的珍贵结晶……

  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这话对辽宁而言,别有深意。辽宁每万人中就有各类人才1065名,名列全国第六位,而这些人才还有不少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一边是大批存量人才留在“上边”流到“外边”,另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要突出创新驱动,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让人抢着创新;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怎样让创新人才有尊严有地位。

  科技创新自有规律,最忌讳“马上”,容不得半点浮躁和功利。各级领导干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要求太高、目标太大、期望太切,更不能采用工程建设的那套管理办法定期定量,否则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