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大学生村官初彦慧:让青春的花朵在家乡的土地上盛开
她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虽出身“科班”,却毅然回归,守护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她是一名村官,虽位小言轻,却不断求索着为民所需,为民所用的路径,她是一名党员,虽在基层,却无怨无悔服务百姓,用真心诠释党性的忠诚。
在青春的年华里,她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她——就是奋斗在基层第一线,深入农村、甘于奉献的新兴区友好村大学生村官、村书记助理初彦慧。
心中常有报恩之情,立志为民做实事
2010年7月,刚刚毕业的初彦慧做出了一个选择,放弃在大城市发展,回家乡。当时出身科班,又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她,找一份好工作不是难事儿,在大多数同学不解和疑惑下,她只是微笑着,并没有多说。2010年11月经过省委组织部的严格考核、培训,她成为了一名选聘生,担任了友好村村书记助理,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村官,大家更不解了,“去农村,当农民?!”这次面对大家的疑惑,她终于说出了原因,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被送在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那里山山水水,家家户户,都是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浓浓的乡情,淳朴的民风更是让她不能忘怀,现在城市发展了,家乡也不能忘,要报恩,就应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实事儿!所以回到家乡,当村官就是最好的最光荣的的选择。可谁知,在上班之前,更大的难题摆在了初彦慧的面前,工作地点在农村,靠近东港,父母要照顾爷爷奶奶在丹东,如果回家住每天要花两个半小时上班,如果不在家住,只能自己住。为了更方便工作,这个23岁的女孩扛着行李包自己住在了东港。
情系村里勤工作,丹心一片献真诚
在村里初彦慧主要负责的是党建工作和纪检宣传工作,另外还担任村科普学校校长,村“农村书屋”负责人,村委会不论有什么大事小情需要帮忙的,她都会义不容辞的赶过去。全村共有114名党员,平日里除了各项常规工作,初彦慧还经常与村里的老党员,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聊天了解党员情况,每个党员姓名,所在党小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她已经是了然于心,现在村里的老党员都认得她,逢人介绍时都会说“这是咱村的大学生村官,小初。”2011年友好村计划新发展三名党员,也正是从今年起所有的材料均要另备电子稿,以前因为村委会搬迁相关资料都丢失了,所有的资料都要从头开始做。了解了情况后,初彦慧马上着手进行资料整理,跑区里找领导,走访发展对象,早出晚归,按照组织程序,这三名发展对象所有的材料都高质量完成,每人20份基本资料,三人几万字的材料都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了,区组织办和市组织部审查均一次通过,看到这个结果,村领导赞叹的说:“活儿交给小初放心!”
说起当村“农村书屋”的管理员,应该是初彦慧最有感触的事儿了,刚到村里得知村里有图书室,初彦慧就来到村图书室看看,谁知这一看也看出了问题,图书没有专业的分类,缺少相关的图书管理制度……也正是从那天起,村里这个唯一的图书管理员就开始上任了。为了把图书整理的更好,初彦慧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图书分类的资料,晚上回家自学图书管理分类,白天按照这晚上所学的进行图书整理,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初彦慧不但找到了自己整理书的小窍门,还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创建了“表格定位”查书法。在村民找书过程中,如果用专业的查书法找书的话,想找到需要书比较麻烦,于是初彦慧想到自己专业经常用到的表格,根据表格把书架分成列和排,创建了“表格定位”查书法。这样,如果法律书排在A1的话,那么大家就可以在第一排第一列找到所需要的书,用她发明的方法找书,来看书的人都能轻松地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简单实用,方便快捷,大家都赞不绝口。村里没有报刊架和书立,与村领导沟通后,她自己跑到市里,多家对比后终于买到合适的,扛回到村里后,开始自己琢磨、自己安装,终于当天的报纸被一张张的整齐的夹在架子上面,那天晚上当她走出村委会的大门时已是晚上八点多。村里图书室缺少相关的制度,初彦慧就跑到市图书馆征询意见,上网参阅各种制度,自己设计制度版面,不久图书室也有了自己的图书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七月的夏天,一个月下来,初彦慧整理了近两千册书,上万份报纸杂志,整个人瘦下来一圈,每天都是汗津津满头灰的回家,塑胶手套磨破三双,手臂肩膀累的贴满膏药……但是看着焕然一新的图书室,初彦慧感觉值,真值。现在书屋软硬件设备齐全,经常都有来借书的村民,大家通过看书学习种植养殖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时的了解各种新闻信息,书屋也成了村民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都说村里的书屋是照明灯,照的大家心里亮堂堂。
作为友好村科普学校的校长,初彦慧定期向乡亲们宣传科普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引导群众科学种植养殖。东港市是粮食高产区,每年开春的选种也成了村民最关心大事儿,所以在开春之前初彦慧都会向村民发放水稻良种宣传单,开设良种选培培训班,为春季选种打好基础,让村民吃上一颗定心丸。在技术推广会上和与种植大户聊天中,初彦慧了解到,如果按照以往的人工插秧方式,成本高而且强度大,秧苗的间距不匀称,人工插秧有时会伤到秧苗的根须,增加对稻田的踩压,如果采用机插秧,不但可以避免人工插秧的缺陷,还因为机插秧对秧苗的质量要求较高,秧苗抗风率和长势都会相对较好,插出的秧苗间隔匀称,有利于通风光照,有效地减少了种植户的工作强度,效率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机插秧可以节约成本,直接为村民带来经济实惠。为了更好的推广机插秧,初彦慧又联系了区农机站的技术专家,组织本村村民参加水稻机插秧育苗培训班和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向大家介绍机插秧的好处,比较手工插秧和机械化插秧的利弊,现在友好村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在插秧时都采用了机插秧的方法。到了6、7月份初彦慧又积极联系新兴区农业中心的专家为本村村民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和“水田机耕化肥深施技术”,关注水稻的长势。到了水稻秋收期,初彦慧又在村里推广水稻机械收割技术,通过开展培训班和发放宣传单介绍机械收割的优势,并积极联系收割机,为村民秋收做好准备。2011年全村平均每亩增产100多斤,增收150元,运用机械化播种收割,每亩节约200块钱,村民对机械化收割都赞不绝口,目前全村 4400亩水稻,机械收割达到70%,作为机械收割的典型,市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报道。
每到年终是初彦慧最忙也是最高兴的时候,那个时候她会和村里的村干部一起走访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和老党员,看到那些大米、豆油、白面被送到贫困户家中,大家都高兴地迎进迎出的感谢,她舒心的笑了。一天下来,初彦慧同村领导顶着寒风走遍全村六个居民组,37户家庭,来村两年,年年如此。在工作中,初彦慧偶然了解到一组单身母亲姚晓霞家庭生活困难,自己身患眼疾,离异后自己带着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于是她主动与姚晓霞联系,平日里细心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每逢过节还会到姚大姐家看一看走一走,把姚大姐当成自己的大姐,真心对待。
工作以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初彦慧还参与了村里其他重大工作如农村合作医疗收费统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请,社会养老保险登记工作,防汛工作等。初彦慧通过村民推荐和上级领导的考查,被选举成为全区最年轻的党代表。无论是自己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初彦慧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做好每一件事,耐心细致热情的去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初彦慧很普通,普通的就像黑土地,厚厚实实的给别人提供着滋养:她也很平凡,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能用心来品味其中的真谛;但是她又很特殊,特殊的是身为大学生却不留恋大城市,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她知民苦、念民情,解民急、谋民力,勇于奉献,心存大爱,让青春的花朵盛开在家乡这片广阔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