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元买4000条银行个人信息倒手卖65万获刑二年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汤洋)男子宋某购买4000条银行开户信息等个人信息,进行倒卖,收65万余元报酬。
近日,法院发布案件判决结果,宋某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获刑二年。
据了解,这是我省今年首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
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大连人宋某通过QQ及微信等聊天工具,从李某等人处购买银行开户信息、银行存取款记录等各类型公民个人信息共计4000条,向他人进行倒卖牟利。
其中,宋某仅通过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企互联等方式(不含现金存款)支付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费用达421936.37元,收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报酬达657678.36元。
2015年11月末,检察机关将此案公诉到法院。
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宋某称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为1200余条,非法获利数额为30万余元。
法院审理此案认为,宋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其行为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和自由,公诉机关指控其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罪名成立。宋某能如实供述部分犯罪事实,可以从轻处罚。
近日,法院发布案件判决结果,一审认定宋某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相关链接
何为非法获取
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公安提醒
八种行为
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1.网络购买商品时,要仔细验看网址,不要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慎重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
2.快递单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者姓名、身份证号,购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不要轻易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参加网校学习班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会将暂存在复印机硬件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4.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会要求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求标注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电话住址、毕业学校(详细到小学)、证明人(甚至还有学校证明人)、甚至身份证号。
5.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地透露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网上伪装身份实施的诈骗,都是利用了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6.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有些人喜欢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此外,微信“附近的人”这个设置,也经常被利用来看到他人的照片。
7.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络“调查问卷”、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8.智能手机网络设置中选择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据法制网
42万元买4000条银行个人信息倒手卖了65万获刑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