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故事】杨东文:劝捐14年 救了人就值得
杨东文(左)在解剖教研室参观人体标本
■受访者供图
杨东文今年46岁,工作在东北新闻网,负责安保工作,虽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却有一连串不平凡的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捐献遗体俱乐部发起者,辽宁省人体器官劝捐第一人,组建辽宁第一台流动人体器官捐献宣传车,促成辽宁第一座悼念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广场的建设,推动沈阳市《关于免除人体器官捐献者部分殡葬服务费》政策的出台。
从事志愿活动14年,杨东文在他的团队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在辽宁省内完成34例器官捐献,近百人因器官移植获得新生。
“团队里有一百多人,每个人都签了器官或者遗体捐赠书。”杨东文说,作为志愿者工作的日子里,尝过各种辛酸苦辣,有过放弃的想法,但看着那些因为等待器官延续生命的人时,一切的辛酸都抛下了。
常年穿梭在急救室、殡仪馆
据杨东文介绍,“人体器官协调员”来自于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们全部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专业资质。一旦发现有人因意外事故而无法挽救时,就担任“协调员”的角色,针对上述当事人的家属,劝捐器官甚至遗体。一旦劝捐成功,“协调员”将帮办一系列相关手续。
昨日,杨东文对记者说,为了“劝捐”,他曾到急救室外守候多个小时,殡仪馆里抬过尸体,帮助捐献者在殡仪馆料理后事,给死者穿寿衣和清洗身体都是杨东文经常干的事。
杨东文对此的理解是,只有更好的了解人死后的状态,才能说服家属改变传统观念,“我在抬尸体的过程中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更能理解生命的含义。”
不被理解时差点放弃
杨东文和他的团队每天在全省多个市区穿梭。“所有志愿者都是义务服务的,不但没有收入,还要往里投钱,其实单纯的花点钱没什么,最怕的是大家的不理解,我自己曾因为不被理解差点放弃过这份工作。”杨东文说,“协调员”会遭遇很多冷嘲热讽,甚至怒骂诅咒。有时,还会被人误认为“倒卖遗体”,“受观念影响,老年人不愿意听‘死亡’这样的字眼,希望能长命百岁,所以他们怨我骂我时,我不生气,我会很快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有时候会觉得委屈,但看着那些因为等待器官延续生命的人时,一切的辛酸都抛下了。”
为了更好推动本省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杨东文组织成立“辽宁省人体器官捐献者联盟”,诚邀热心公益的领袖加入,报名电话为13238832867。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