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桓仁等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26.06.2015  10:36

  桓仁县:多措并举节约集约保发展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山区,辖区总面积3547平方公里,人口31.9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5727公顷,基本农田26205公顷,山林面积292000公顷,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山地多,平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是这个山区县的特点。

  桓仁县国土资源局在新常态下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采取了“重点项目,节约用地;产业集群,集约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小区建设,腾出土地”等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拓展出一条符合山区县特色的国土资源科学利用之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耕地红线有效固守

  通过实施节约集约战略,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全县耕地面积稳中有升。通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中低产田和“小开荒”的综合整治,2500公顷的基本农田已经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良好态势,3100公顷的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显著提高。

  桓仁县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工作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在雅河乡等3个乡镇,开展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三个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达36850亩。2014年桓仁县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出现了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然而,在雅河乡董船营、六河等村的农田里,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着重设计的蓄水池、引水沟渠等设施在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的水稻却喜获丰收。

  从2013年初,县国土局积极组织开展关停废弃砖瓦窑土地复垦工作。目前完成四乡镇8个砖瓦窑的复垦,新增耕地18.4808公顷,新增农用地4.2060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增加,区域环境得到改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措施,2010年至2014年桓仁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3个,总规模近5598公顷,总投资1亿多元,新增耕地621多公顷。

  拓宽思路保障重点项目节约落地

  近几年,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在桓仁建设不断增加,“两高两铁”、大伙房引水工程、辽西北调水工程等占用大量土地,然而,桓仁的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坚持在“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上拓宽思路,求真务实,探索创新,通过盘活存量、统筹争取、专项申请、增减挂钩等方式,扩增量、挖存量、争加量,保障了建设中一系列重大民生、重点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

  辽宁省重点建设项目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在项目可研和用地预审阶段,县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主动参与用地方案的编制。通过建议建设单位在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规划、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变更调整、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等措施,实现了节约集约的目标。该工程共节省永久用地43公顷,占最初设计用地总量的35.3%;并根据 “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按照土地管理的规定,开发耕地40公顷,满足了工程建设永久占地占补平衡的要求。

  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桓仁县为改变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率粗放的状况,创新建立了以葡萄酒产业为主的北江产业园区和以包装印刷为主的南江产业园区,企业变“散养”为“圈养”,既推动了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发展,又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产业聚集是提升土地利用率的主要途径。该县按照投资强度控制指标,提高入住园区企业门槛,对入住园区的企业投资强度规定为每亩150万元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否则不得进入园区。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保证了入园企业高效运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72%,而新增建设用地仅增加73%。

  目前该县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种植基地已发展到5万亩。葡萄酒年产量达到了3700吨(其中冰酒840吨),果蔬饮料产量达到4500吨。葡萄酒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20家,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这些酒庄半数都建在荒滩荒山上,尽量占用未利用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桓仁县通过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基础设施共用共享,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资源合理配置、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集聚节约”的重要载体。

  盘活低效闲置土地

  桓仁县利用低效国有农用地开发建设工业生态园区。葡萄酒工业园区位于桓仁县城市规划区,地处浑江沿岸,历史上是国有江滩地,浑江流域治理形成堤防后,堤外近60公顷土地成为宝贵的资源,由五女山米兰酒业开发为葡萄种植基地,由于受水浸严重,效益低下。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节约耕地,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区。目前,已经开发利用40公顷,引进企业13家,土地出让收入6000万元,项目预计总投资22亿元,投资强度大幅提高。

  该县盘活了一批低效闲置土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原黑沟乡供销社用地面积0.4公顷,黑沟乡粮库用地面积1.14公顷,两宗土地常年低效闲置,经县乡政府努力,引进沈阳清井环保机械有限公司,分别开发建设预计投资1亿元的生物医疗项目和预计投资1.2亿元的生物颗粒项目,两个项目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强度大,目前正在建设期间。

  村屯改造 腾出土地

  桓仁县建设了移民小区、扶贫小区、生态小区、棚改小区等28个小区,把原来一家一户分散居住迁到小区,腾出耕地200多公顷。

  桓仁铜锌矿利用棚户区改造,建成了红星小区、卫星小区、松兰新区,1700户分散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住上了新楼,搬进了新区,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腾出了大量土地。国土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当地政府造地,仅此一项增加耕地20多公顷。

  雅河乡湾湾川村小区是建设铁路时建成的小区,当时县乡给予村民一定优惠政策,在县国土局的指导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现在60多户村民搬进了建有二层楼小区,全村节约土地10公顷,小区临街的村民利用望天洞旅游景点办起了农家乐,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该村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最美乡村称号。

  彰武县:节约集约抓实“四结合

  彰武县地处辽西北,全县下辖24个乡镇,184个行政村,人口42万,辖区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拥有“三丘、三沙、四平洼”的自然环境。彰武土地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彰武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科学管理土地的新路子和新方法,拓宽用地保障渠道,实行科学有效的土地供给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着力开展旧城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水平,为彰武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如何使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再上一个台阶,彰武县县委、县政府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武县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践中“不唯书,只唯实”,自觉把节约集约理念与城乡建设等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抓实“四个结合”,即节约集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节约集约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节约集约与废弃矿山再利用相结合,节约集约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由于工作开展得力度大,标准高,完成得精准到位,取得了理想效果。

  节约集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彰武县在城市建设中深度挖潜,盘活存量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了进一步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县委、县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对旧城区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全面提高了城市服务功能,同时对原武装部地块等一批旧城区和棚户区进行拆迁改造,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几年来,县城内已开工和完成了高中东侧回迁楼、西侧回迁楼、悦澜湾、凯旋城、荣祥二期、老木材市场、老客远站、高山台林场、中央商务区、清真寺、鼎信商务区、金桂园等13宗地块,通过改造旧城区盘活存量土地14宗,面积37.9017公顷,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90万平方米。整个过程严格执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为提升土地资产值、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即将全部完工的悦澜湾即原武装部地块,位于彰武县中华路南段西侧,该地块原为平房住宅区,通过开发改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用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容积率向高容积率的转变,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今年8月全部竣工。

  节约集约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面对人口城镇化、土地规模化的新农村建设总趋势,彰武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安置、集约用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新模式,以增减挂钩试点为手段,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村屯改造中,采取“科学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拆旧建新、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步骤,变分散建房为集中建房,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2012年,彰武县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以设施农业配套为保障,以自然和谐为建设标准,投资4844万元对哈尔套镇富有村居民点进行整体搬迁,项目总规模80公顷,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1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100座,“三位一体”日光温室一座,长100米蔬菜冷棚一座,该项目节约土地29公顷。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了前福兴地镇拆旧区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后,下达周转指标74公顷,用于沈彰新城建设,将前福兴地镇作为全县土地增减挂钩先行试点。按照项目实施规划,拆迁涉及9个自然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彰武县采取了先安置建设,后拆迁复垦的方式,对涉及的村屯全面完成了补偿工作,涉及农民266户937人,目前拆迁户已全部回迁入住,拆迁土地复垦工作也全面完成。该项目共节约土地74公顷,既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节约利用了土地,保障了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全县项目用地指标制约难题,为全县今后顺利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奠定了基础。省厅用地保障组到彰武县检查时,厅领导对彰武拆旧建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推广。

  节约集约与废弃矿山再利用相结合

  根据三类用地调查,彰武县废弃地为72.55公顷,全部为废弃采石场,对符合复垦条件的废弃矿山用地,以复垦为主要利用方式进行改造利用。对于不能复垦的废弃地也不放弃,千方百计加以利用。比如,位于二道河子乡赏屯村的县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原为废弃采石场,经过多年开采和挖掘,已形成深坑,现已无法复垦。该项目占地10公顷,项目总投资3667万元,工程主要包括填埋区、污水处理区和办公管理区,生活垃圾日处理量170吨,总库容117万立方米,使用年限20年,可节约用地10公顷。

  节约集约与园区建设相结合

  彰武县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好土地资源的新路,多方面深度挖掘供地潜力,对于入驻产业园区企业择优安排,用地指标向产业集群优质项目倾斜。

  阜新市林产品产业基地位于彰武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兴隆山镇境内,距高速公路彰武北出口300米,基地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有生产加工区17.9平方公里,集市商贸区4.6平方公里,仓储物流区2.6平方公里,生活服务区0.9平方公里,还有基材配供区共五大板块。基地按照规划大纲和报告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规划环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评、建设用地规划。到2013年末,基地完成土地征用面积7037亩,完成开发面积6600余亩,落地项目占用土地面积5600余亩,入驻各类企业81户,其中生产类67户,培育出龙头企业11户,打造出名牌产品11个。2014年,随着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国建筑装饰材料(东北)产业园的挂牌,现正在对基地原有8.07平方公里规划进行调整,计划扩区到26平方公里。目前,基地“六通一平”配套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亿元,铺设给、排水管线41.7公里,建起2万KVA变电所一座,架设电路21.8公里,修筑三横三纵公路骨干路网15.4公里,预埋通信线路16公里,引入燃气管线4公里,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42万平方米。

  彰武县下大力气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把节约集约用地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尝到了甜头,取得了实绩,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辽阳市文圣区:节约集约促民生改善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辽阳市把节约集约与工矿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列入市政府2014年十大民生工程,并将其作为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辽阳市文圣区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与庆阳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圣区庆阳街道办事处下辖6个社区、1个村,辖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其中,居民生活区达5平方公里。国家兵器总公司下属央企——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街道辖区内。庆阳国有工矿棚户区大部分为庆化公司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居住区,主要分布在街道4个社区的5个地块,总占地面积111.2公顷,拆迁建筑面积为15.6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1.8万。

  辽宁庆阳特种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日伪时期建设的火化工厂,当时工厂生活区除几栋两层专家楼以外,全是砖木结构的平房。解放初期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生活住宅区内平房数量大量增加,形成了现在的庆阳国有工矿棚户区。区内房龄六七十年的老房子比比皆是,有最早建于1938年日伪时期的房屋194栋,涉及2100多户,占棚户区户数的25.6%。这些房屋因建设时间太久,80%的房屋已超过合理服务年限,大部分房屋主体变形,破损严重,周围环境脏乱差,生活设施老化,人均居住面积较低,人员就业与创业能力较弱,存在诸多隐患。

  棚户区的状况与时代发展极不相称,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也十分强烈。文圣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改善民生、提升当地群众生活环境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借“棚改”东风,走节约集约之路。该项目总投资13.8亿元,总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项目在国家兵器总公司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连续破解了建设资金、建设用地、房屋征收、施工建设等瓶颈,使“棚改”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推进,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政策支持的“棚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新路。

  破解资金瓶颈,是“棚改”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经测算,庆阳棚改项目所需资金巨大,而作为实施主体的文圣区政府年财政收入不足5亿元,能否解决资金问题是庆阳棚改顺利实施的关键。

  文圣区政府积极扩宽资金渠道,一是争取政府专项补贴,首先为项目建设争取了国家和省专项补贴资金1.5亿元作为棚改启动资金,率先拨付到位。二是争取银行贷款,在省、市政府为贷款牵线搭桥支持下,获得辽宁省开发银行7亿元贷款。三是出让拆迁土地,用收益弥补资金缺口。据了解,实施改造后,此地区可腾空土地1065亩,按每亩50万元计算,可实现5亿元收益。以上三项措施的实施基本实现了“棚改”资金平衡。

  政策支持、降低建设成本是“棚改”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是积极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国家兵器总公司大力支持庆阳“棚改”项目,无偿提供建设用地459亩用于回迁楼建设,极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是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辽阳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庆阳棚改工作,给出了土地出让收益(含六项提留)全部返还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建筑业税收市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的优惠政策。三是市直部门全力配合。市直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在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等重要环节,尽力缩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棚改”项目的实施争取了宝贵时间。

  快速、高效实施征收,是“棚改”顺利实施的保证

  庆阳棚改涉及的当地群众多为困难群体,扎实、稳妥实施征收工作非常重要。为此,文圣区政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多次召开调度会安排部署摸底调查,街道办事处组织大量人员采取“片调、点调、趟调”的办法,反复对棚户区进行摸底调查,获取了重要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根据辽阳市近几年安置补偿政策,结合周边市、县好的做法,区政府初步制定了庆阳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补偿政策。街道办事处组织召集棚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干部大会、分片社区居民大会、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大会,反复征求居民意见,在95%以上居民满意的情况下,最终定稿。当地群众多为困难群体,下岗、失业、特困人员占居民总数的60%以上,他们收入低,生活质量差,想得到超标准补偿的愿望十分强烈,征收初期阻力较大。面对这样的局面,41个征收组同志逐家逐户不厌其烦地进行政策宣传,工作到深夜的现象十分普遍。工作过程中,他们还及时帮助群众解决低保、就业、就学等实际问题,在送去了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用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动迁户,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在征收工作中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在全区广大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两个地块涉及2179户的征收任务,没有因征地引发上访事件,打造了辽阳征地工作的新标杆。

  严把质量不放松,是“棚改”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文圣区政府把当地群众能不能按时回迁,能不能满意回迁,作为“棚改”成败的标准,把工程质量当做重中之重来抓,确保“棚改”成为“精品工程”、“百年工程”。

  依法依规,坚持程序。区政府严格实行项目建设负责制,成立了庆阳棚改基建办,对项目各类手续办理实行全程跟踪、全程监督、全程服务。对建设工作一周一调度,及时掌握开工手续办理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坚持招投标制度,其余的问题集中上会研究,实行集体决策。

  严把质量,加强监管。区政府把工程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选聘知名设计单位参与回迁小区设计,从园区景观、配套设施,到户型切分、采光通风,都充分考虑到回迁居民的需要。同时,成立工程监督组,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现场监督。另外,在居民中选取有威信、懂技术的居民代表在现场参与质量监督,形成了区基建办、质检站、监理公司、检察院、纪检委和各标段联络员齐抓共管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把“棚改”回迁楼建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大洼县:节约集约与开发同行

  盘锦市大洼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是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与渤海翼上的重要节点。全县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下辖14个镇,全县总人口35万。

  大洼县拥有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优势,是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油气行业对全县工业具有较强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为有效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难题,该县以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为载体,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合理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同时,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效和闲置土地,实现了保障全县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

  整合农业资源,健全耕保机制,严守耕地保护关

  大洼县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中耕地比重较大。近年来,大洼县将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作为一把手工程,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划定责任保护区域,把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块、村组和具体责任人。加强基本农田的日常管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切实做到全县基本表、册、图斑与实地面积、位置相符。目前,大洼县是辽宁省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已建立14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62块,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4.7万公顷,保护率达81.26 %。

  整合政策资源,健全用地审查机制,严守用地预审关

  一是强化规划供地计划管控。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重点区域的建设空间分布,有力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用地计划指标管理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未利用地等各类用地指标,并将有限的用地指标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兴产业项目倾斜,切实提高指标使用效率。二是强化项目联合预审。整合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职能,对所有新上项目开展用地联合预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整合管理资源,健全监督机制,严守批后监管关

  该县有效整合监察、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大对已供土地的监管,督促用地单位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一是完善用地批后公示制。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项目开工前,在用地现场显著位置设置“建设项目鸟瞰图”,将厂区建设平面布置、用途、面积、开工日期、竣工日期、投资总额、项目招商主体单位、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这样既方便监管人员巡回监察,也可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二是完善国有建设用地开竣工申报制。土地使用权人应在项目批准文件有效期内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并应当在项目开工、竣工前,向国土资源、招商等部门书面申报。三是完善用地监管预警制。由基层国土资源所、村级土地监察员等相关人员,联合组成土地监察监管网络。建立一本土地利用监管动态台账。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对未履行合同约定要求的单位,采取暂停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和房产登记等手续。2012年,该县项目按时开工率和竣工率分别达到91%和89%,土地闲置率逐年递减。

  整合存量资源,健全存量土地盘活机制,严守闲置土地处置关

  大洼县深入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土地指标置换和违法用地查处专项行动,有效解决了“有地不用”和“无地可用”的矛盾。一是摸清家底,全面处置。制定出台了《大洼县关于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闲置土地清理处置的对象、认定标准、处置程序等要求。国土部门严格对照认定标准,对所有征地和供地项目进行梳理排查,逐宗核查,登记造册,确保“摸得清、查得实”。二是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按照“以用为先、规范实施、分类处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建立闲置和低效用地“收回”和“退出”机制,科学制定清理处置方案,真正做到“一地一策,按不同性质区别对待”。截至目前,该县共收回闲置土地5宗,面积33.3784公顷,督促11宗5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在半年内动工开发。

  整合执法资源,健全护地机制,严守监察处罚关

  大洼县结合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把土地执法上升至综合行政执法高度,走出了一条“部门联动、责任连带、程序连贯”的联合执法新路子。将全县划分为64个责任区,由国土部门牵头,实行县、镇、村三级执法动态巡查网络,每村聘请一名兼职土地协管员;明确各镇政府、村委会及各国土所(分局)责任人的土地监管责任,强化了各国土所(分局)动态巡查责任分区,明确了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实施网格化管理;同时印发了《关于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的通知》和《大洼县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考评奖惩方案》。这些举措保证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近两年来,大洼县土地违法案件和因地上访案件办结率均达100%。

  整合后备资源,健全补地机制,严守占补平衡关

  大洼县合理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开发复垦整理计划,严格按照“先补、后占”的用地思路,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占补平衡。一是积极申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充分发挥大洼县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充裕的优势,科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计划,积极争取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12年,大洼县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共5个,其中国家投资3个,省级投资2个,项目总建设规模为35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60公顷,新增耕地率达到1.69%,预算投资为9226.49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国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跟踪审计,真正做到“边施工、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有力保证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高效利用、不被挪用。二是突出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确保城市发展用地。为使城市建设用地依法有序且耕地占补平衡,县政府在用好指标供地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城乡建设项目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目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大洼县29个项目区,获批复周转指标1011公顷,拆旧区总面积1172公顷,涉及拆旧户数1万户,拆迁人口3.6万人。现在已获得批准的增减挂钩指标供地率达到90%。三是深入开展废弃地、低效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地等“三类”用地的摸底核实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夯实基础。针对废弃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进行土地复垦,目前共完成40公顷,此项工作的开展既增加了耕地规模,同时又周转了建设用地指标,有效地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