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谍影》导演窦欣平专访:5年后再看它,“智斗”的魅力还在

04.01.2017  01:31

  网络电影《梅花谍影》改编自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的续篇《金三角之谜》,作为国内首部谍战题材网大开创了新媒体电影的全新类型而备受瞩目,自11月15日腾讯视频上映以来,点击量已突破1200万,并相继斩获了2016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影奖国际电影文化交流评审团大奖及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提名奖;2016第二届中国粤港澳微电影暨网络大电影金种子奖最佳网络大电影奖;2016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网络电影最佳制作团队提名奖等。

       然而,这部被业内普遍认为是网大精品、在国际影坛斩获多个奖项的影片,却从筹备到摄制再到宣发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困难,日前,影片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窦欣平接受了北国网的专访,从创作和市场角度畅谈了《梅花谍影》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关于创作

  北国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窦欣平:我和《一只绣花鞋》的原作者张宝瑞先生是很好的朋友,他是著名作家,也是我在新华社工作时期的老领导,所以非常熟悉。他有很多知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系列,之前曾改编成《梅花档案》《告密者》《秘密列车》等电视剧,都取得不俗的反响。我筹备拍一部网络电影时,首先就想到了宝瑞老师的作品,选中了《一只绣花鞋》的续集《金三角之谜》,后来改编成电影时叫《梅花谍影》。

  北国网:您是影片的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有什么心得?

  窦欣平:原著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小说,但一部好小说不一定等同于一部好电影,所以改编不该是照搬原著,而是适合电影主题加以取舍、提炼、延伸。《金三角之谜》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人物极为复杂的过往,这样的人物进入影片,会因为丰富的前史而变得十分丰满,人物的每一步行动都会事出有因,不会是为了情节而呼之即来的棋子。所以出于拍摄的考虑,我为影片构建了几场大戏,紧紧围绕对梅花图的争夺,将10个人物集中在几场大戏里智斗角力,这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延伸,也充分发挥出了原著对人物的塑造。

  北国网:我听您使用了“智斗”这个词?

  窦欣平:我觉得对于成熟的观众而言,“智斗”是最为有趣的,是能带来最美妙的回味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形式感上,比如打斗,比如景致,这没有错,但更该下力气的是思想。因为再精彩的形式感观众都已经见到过,如果只重视形式,比如打斗特别好看,但如果没有为打斗赋予合理的逻辑或者是有说服力的缘由和目的,那么这些打斗都是苍白的,反而是动机与结果更能触动人心并留在心里。《梅花谍影》事实上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智斗,10个人物除了指派任务的中共第一神探龙飞之外,每个人的身份都扑朔迷离,都各怀心腹事,而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来由的,如果观众静心去看、去猜想,可以看看影片的结果,“卧底”不止一个,而且真的未必能猜出来谁才是真正的卧底。由于资金所限,《梅花谍影》拍的未必那么好,但它应该是一部电影,因为它不仅有电影的质感,更有电影该带给观众的思想的空间。你可以在5年以后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智斗”的魅力还在,但在第二年还能看的网大又有几个呢?

  北国网: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却很现代,作为导演,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窦欣平:我觉得任何影片都有一个气质,我是渴望时尚气质的,哪怕是年代戏,我觉得也可以做得很时尚。《梅花谍影》的故事其实是国共之间的间谍战,发生在建国初期,那个时代的真实环境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看到那个时代的作品时,普遍会感觉到很“”,不过这个“”是一种真实的还原。在做这部影片时,我不希望是这种感觉,那么如果我要使气质现代,前提是要有合理性。我觉得,特工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个群体,《梅花谍影》的故事又全部发生在特务组织梅花党的基地诡城里,所以说,在一个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我们给它任何气质都是合理的,因此我选择了一种偏现代化的造型。我想,这样的造型也更容易与年轻观众贴近,哪怕他们不知道《一只绣花鞋》,看到影片的造型时,就当作欣赏一部谍战片就可以了。

  北国网:您说到气质,我觉得这部影片的颜色也十分吸引人?

  窦欣平:的确,这部电影的用色十分大胆,红色、蓝色和水泥色。对于一部低成本的网络电影而言,我当时最难作出的决定就是要不要搭景。如果在影视基地内拍摄,可以省钱、省心;如果选择搭景,那意味着用在人员、制片等方面的预算都要大大缩减。但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哪怕我们因为资金有限搭的景很简陋,但它却可以使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其他影片中似曾相识的场景,而是完全新鲜的,我脑海中想象的热烈的红、沉稳的蓝都会呈现出来。不过,色彩只是基础,还需要有想法的光影。影片的摄影指导金荻翔和我合作了很长时间,他本身也是一位导演,他的镜头总是能给人惊喜,可以把我的很多想法都转化为影像现实。正是因为以上的各种因素,所以当观众看到这部影片时,第一感觉一定是觉得很独特。我一直说,不怕别人说我们穷,哪怕场景有些简陋,但我们有叙事有光影,气质真的不一样;最怕的是不缺钱的时候拍不出有想法的东西,那才是创作的失败。

  北国网:演员的表演您满意吗?

  窦欣平:肯定是有很多遗憾的,但也有很多惊喜。影片有10个人物,原著已经给了每个人物十分丰厚的背景,对于优秀的演员来说,这样的人物是很难遇到的,因为哪怕是个配角,都可以拥有丰富的表演空间,不过这是要看演员的表演功力的。香港演员余家伦饰演的算命先生铁半山,其实只是片中主要人物的一个棋子,而且从剧作安排来讲,并没有给他过多可以发挥的情节场景,但是余先生却还是给到我惊喜。因为他的每次出场,他都会赋予很多细节,一个小人物一下子就活了起来。这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余先生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他把自己当成那个人物了,所以他为一个小人物赋予了性格。

  关于市场

  北国网:改编自名家的经典IP,还开创了网络电影的新类型,《梅花谍影》应该很受追捧?

  窦欣平:最初是这样期待的。我之前的作品以短片居多,虽然在亚洲微电影、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粤港澳金种子奖等都取得一些成绩,但拍长片时面临的还是投资人的信任、影片前景等问题,所以我想选择一个具有独特性的题材介入会更好。不过我没想到的是,这个题材也让我面对了很多尴尬。因为现在的网大都需要具有所谓的“网感”,也就是软色情、暴力、神怪等元素,但这部影片没有这些,而我认为“谍战”是一个更有诱惑力的商业元素,却并没有被发行方意识到价值,所以影片在上映时被很大众化地归为犯罪、剧情、悬疑类型。网络电影行业一直在强调品质提升,因为网络电影给社会留下的印象就是低俗,但网大不该是劣质影片的代名词,网大品质的提升不应该只是资金量增大,因为真正的品质是在于思想层面的。我所说的“思想”,绝不是唱高调,而是电影是不是真的有表达,如果没有表达,那它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很多时候,所谓的电影人是在自欺欺人,其实他们拍的不是电影,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电影怎么会有出路?我想,《梅花谍影》未必那么优秀,但它至少是一个正确的尝试,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真心希望各大播出平台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对优秀影片有合理定义,那样,真正有追求的电影人才能在困境中突围,在国际舞台上打出中国电影的品质和旗号。

  北国网:您认为不具备所谓“网感”的网大,在网络上有出路吗?

  窦欣平:应该有出路。行业内一直在探讨网络电影同质化的现象,一味地蹭IP,一味地软色情肯定是自寻死路,但是,面临具有新鲜元素的影片时,大多数发行人员却未必能够意识到影片的真正价值的。《梅花谍影》的发行公司在实际合作后没有兑现很多责任,使影片处在了“裸发”的尴尬境地。作为影片的主要创作者,我被动地承担起宣传影片的责任,所幸,这部电影的定位和品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都从开创网大新类型、著名作家张宝瑞首次触电等角度加以报道,进而带动了收视点击,虽然单日点击量不算突出,但增长比较平稳,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1200万,早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所以说,网大的生产只是第一步,宣发是使影片与观众接触的环节,如果发行定位不准,或许遇到的是行业内没有实力的发行公司,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北国网:我们看到《梅花谍影》在很多电影节上都有斩获?

  窦欣平:作为一个导演,一定是希望在艺术上得到肯定的。当然,更希望这种收获是货真价实的。其实在影片宣发阶段我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很多人都告诉我这个片子是没有网感的,我渐渐也默认了它一定票房不好。但同时,那些告诉我影片没有网感的人大多都认可这部影片的品质,从另一个侧面给了我信心。一部票房可能不好的影片,争取获奖或许是个必由的选择。不过,网络电影很尴尬,大型电影节并不对它开放,只能参加一些并不是特别规范的微电影节,其中很多组委会都会暗示奖项需要买卖。诱惑是魔鬼,我也动心过,因为真的希望得到肯定,所幸,我一个穷导演没有钱,让我没有沦陷,而是凭借作品本身在国内获得了肯定,诸如得到了中国粤港澳金种子奖年度最佳网络大电影这样重要的奖项。而最令我意外的是,《梅花谍影》在国际影坛也产生了影响,在2016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不仅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的提名,而且还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国际电影文化交流评审团大奖”。与国内一些所谓的国际微电影节都是中国影片“自娱自乐”不同,这一届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收到了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南非、香港、巴西、墨西哥等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电影节,而且没有买卖奖项的潜规则,所以这样的竞争才有价值,才能给导演真正的创作动力。此外,《梅花谍影》还是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唯一一部获奖的网络电影,这是该给国内的网络电影发行方和一些电影节的组委会带来反思的。

  北国网:目前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窦欣平:创作是很辛苦的,但创作者总是会乐在其中,我也一样。因为我一直写东西,所以总是很自信能找到一些好的题材并落实在笔端。目前在筹备一部缉私情报题材的警匪片,剧作基本完成,题材比较新颖,而且除去警匪的角逐外,里面蕴藏了一份父子情和一份兄弟情,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有厚度的一部戏,至于拍成院线电影还是网络电影,就要看机缘了,无论哪种,我觉得都是我向前踏出的一步路。

  窦欣平

  导演、编剧、制片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就职于新华社担任记者、主编多年,曾出版多部剧作、著作,后转向导演方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2014年,编剧、执导电影短片《最远的重逢》,获2016第三届滨海国际电影节笔牧夫金像奖最佳公益影片奖;2015中国粤港澳微电影明星大典金种子奖最佳公益影片奖、最佳微电影歌曲奖;获2015中国首届太阳花青少年题材微电影大赛最佳女主角奖、优秀作品奖;获2013第二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最佳制作提名奖。

  2015年,编剧、执导电影短片《囚徒》,获2015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优秀作品奖。

  2016年,执导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型公益纪录片《洄游:中华鲟的故事》。

  2016年,编剧、执导国内首部谍战网络大电影《梅花谍影》,被新华社称为“今冬不可错过的电影之一”。影片获得2016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影奖国际电影文化交流评审团大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最佳摄影提名奖;2016第二届中国粤港澳微电影暨网络大电影金种子奖最佳网络大电影奖;2016第六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网络电影最佳制作团队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