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的记忆
人的聚集、物的堆积形成了城市。城市中人不断改变着身边的物质存在,也就改变着身边这座城市,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碰撞让城市有了情感、有了精彩、有了故事……
每一座城市中都曾存在着棚户区,随着城市的改造建设,这些破烂平房正在逐渐的或已经从城市中消失。棚户区在一些人眼里被看作是穷人们生活的地方,在居住这里的人眼中却是温馨的家园。城市中棚户区就像落伍的老人,但从某个角度讲也是城市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阳是座老城,城区中曾存在大大小小的棚户区,老老少少的人们在这里生息,如同一个舞台,浓缩人生百态。在城市的变迁中,这些棚户逐渐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这些变化很少有人关注,也许是他们对身边的这一切变化太熟悉了。
城市中的楼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棚户区里巷子很狭窄,窄的地方甚至需要侧着身才能过去。张家的宝贝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恰巧刘家的姑娘一早推开门准备去上班,这一开门张家的宝贝被挤个正着,壁虎般地贴在了墙上,两人只是会意的一笑而过,各走各的谁也不会太在意。棚户区的庭院里经常可以看到左邻右舍的邻居们聚到一起,各自从家中端出一道拿手的小菜喝上两盅,张家长李家短的唠一番,充满了温情和欢乐。棚户区的人们多数不是很富裕,但心里却很踏实,因为这里让他们感到快乐。
57岁的王延朋正在与旧家电收购者侃价,最后以130元卖了使用多年的冰箱。这是他动迁搬家前准备工作中的一项。现在他们夫妻俩挤住在十余平方米的棚户中,孩子们早就离开这儿,在整洁的小区安了新家。老两口却舍不得离开生活多年的老房子。他家门前的巷子既是通道也是污水沟。每天进出都要踩着垫好的砖头,一不留神就弄个满脚烂泥。在北市场的人流中也许没有人会注意他,“别看我的年龄不大,我可是土生土长的北市人,从我爷爷辈儿就在这安家扎根,算起来一家几代在北市生活了已有百年了。如今就要离开这儿,还真有点儿舍不得。”王延朋这样对我说。一晃,这已经是十年前的影像瞬间。
北市场是沈城最有代表性的棚户区,这里有着数百年历史,曾经是沈阳重要的商业中心街区之一。拆迁前的北市场棚户区,早没有了昔日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低矮破旧的平房让人有了看后有种“老”的感觉。被现代都市甩得很远,更准确地说是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
如今,手中几千张棚户生活的照片,已成为这些消逝棚户区的记忆,也见证着城市发展变化的一个个瞬间。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孙海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