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游缘何走偏?
森林生态旅游利用原本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森林资源,进行有控制的开放。但是近年来,受市场需求拉动和商业利益驱动,过大的旅游规模与过快的发展速度加剧了环境损耗。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以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需求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应该如何科学理解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公园如何解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森林公园如何按照环境容量承载力进行公园分区?需要制定哪些相应的标准?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旅游开发势头强劲
□生态环境遭受威胁
我国生态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得到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场、风景名胜区为主要场所的森林旅游维持着大约每年15%的增长速度,游客接待人数接近8亿人(次)/年。
一方面,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势头强劲,但另一方面,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受着严重威胁。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乌恩认为,在森林地区搞旅游一定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旅游开发中要考虑、研究甚至计算开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程度,并判断这一改变是否可以接受,这是一种务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森林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因游客活动区域不受规制,旅游公路建设和旅馆、游线设置不合理,会造成动物生境破碎、生境面积减少,动物活动范围缩小,从而使动物的习性发生改变,迁移、繁殖能力下降。”乌恩说。
比如,由于旅游者的干扰迫使巨角山羊退缩到气候恶劣的高海拔地分娩,结果导致80%的小羊患上肺炎,种群逐渐衰落。
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对森林旅游资源认识不足,采用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和粗放的管理模式,黄金周游客往往超过环境容量,“森林生态旅游”愿景演变成“破坏森林生态”的状况。
■存在生态旅游误区
□缺乏科学空间管理
在乌恩看来,从管理机构到规划师对生态旅游的观念、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更缺乏将生态旅游观念、模式落地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同时,还有一种认识误区是将生态旅游模式与商业上的成功对立起来。其实,只有错误理解生态旅游与商业间依存关系的经营活动,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2013年张家界、庐山、五大连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时提及的整改方向“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就是“环境解说”、“自然教育”的一个方面。这次警告倒不是说这几处风景区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而是说他们的开发方向偏离了生态旅游的原则、价值观和标准。
业内专家表示,规划建设不合理是造成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面临威胁的首要因素。正如乌恩所言:“从操作层面上看,环境破坏的首要原因是生态旅游地缺乏严格、科学的空间管理。”
到底什么是森林生态旅游?乌恩认为,森林、湿地只能开展适度的旅游利用,要严格、科学地进行空间管理。尤其是对旅游设施进行科学布局,只能拿出森林和湿地的少量空间,用来安排设施和供游客涉足游览,大量空间须保持原野景观,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不破坏生物和鸟类的栖息环境。
■形成环境友好共识
□严控环境承载限度
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学界做出很多努力。
如何用法律来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乌恩说:“立法机关和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生态旅游开发活动。”日本在1931年就颁布了《国立公园法》,在2007年颁布施行了《生态旅游推进法》,而且在这些法律的立法阶段都有专业人员参与其中,通过法律来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从普通游客、管理人员到规划设计人员,能够科学理解和认识森林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该加强宣教,帮助社会各界建立生态旅游意识。”乌恩说。
比如日本在颁布施行了《生态旅游推进法》之后,通过印刷出版物、发布解说漫画、推行“国民接触自然行动计划”等进行了广泛有效的宣教。
科学进行空间管理从而在环境承载限度内发展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首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游憩机会序列法”。打个简单的比喻,一座山,应该让穿皮鞋、登山鞋的游客都有各自喜欢的空间,既要有设施密集的大门口,又要有安置解说牌的游步道,还要有连垃圾箱都不能出现的荒野地域。
“游憩机会序列法”是处理一座山上“不同类型空间”与“不同类型旅游体验”间关系的方法,通过保持、强化“不同类型空间”的存在,在满足游客“不同类型旅游体验”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然多样性。
乌恩认为,在操作层面上,可以建设一些高水平的生态旅游示范地,采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做出一批全国示范样本,让地方政府、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投资商、国民看到真正的生态旅游到底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