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欢歌奏响绿色乐章

19.10.2015  10:48
   绿洲是母亲,绿洲是家园,绿洲是生命之源。
      60年来,新疆各族群众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与沙漠,与戈壁,与荒山进行着长期不懈的斗争,让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绿色连接起来!
      染绿、铺绿、增绿——让森林更迷人,让草原更丰茂,让绿洲更苍翠,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在天山南北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旋律。
      染绿:森林叠翠流金
      这片被称为“延明园”的林子,占地8万多平方米,位于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西北郊,夏季满眼苍翠,绿树成荫;秋季满眼绚烂,落叶成金。
      以前这里白茫茫一片碱,俗称“白碱滩”,当地人编了顺口溜:“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
      今年84岁的王延明,退休30年,一心一意植树,誓让白碱滩染绿。在王延明带动下,采油二厂的绿化覆盖率由不足1%提升到35%。
      一个人守住一片林,一个信念带来一片绿荫。
      新疆占祖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然而,其绿洲仅占4.2%。土地面积之大与绿洲面积之小并存,辩证看待大与小,是自治区发展的立足点之一。
      2011年,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召开,“森林覆盖率目标”被列入五年奋斗目标,这在新疆发展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的,这是对构建绿色屏障的总动员!
      ——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塔城地区老风口绿化工程、库尔勒市龙山绿化工程等一批标志性生态建设工程相继建成。
      ——全疆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9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人工造林在沙漠化最严重的新疆创造出一个个绿色奇迹。
      5年来,自治区重点实施天山、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平原绿化工程、准噶尔盆地南缘及环塔里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固一道道绿色屏障。
      统计表明,新疆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169.6万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3%增加到目前的4.5%。
      如今的新疆,山区天然林、荒漠河谷林和平原人工林构成了全疆森林资源的主体,与山水田湖形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绿色漫染是自治区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走“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铺绿:草原碧野千里
      伊犁河谷群山环抱、草原无垠、林海苍茫。塞外江南风光秀丽、物华天宝,美丽的喀拉峻草原深藏其中。
      25岁的都拉提出生在喀拉峻草原,如今,村庄搬离了草原,但都拉提并未离开草原,整个夏季,他都在草原上忙碌着。
      作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喀拉峻村马队队长,都拉提的主要工作是为游客协调观光马匹。
      除了在马队打工每月拿工资,都拉提家里还经营牧家乐,再加上畜牧业以及农副产品收入、退牧还草补助资金,一家4口一年至少有5万元的纯收入,日子比3年前的放牧生活殷实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旅游旺季,一匹马最高挣1万元,低的也在4000元左右。
      不光如此,农牧民通过餐饮接待、马队服务、宾馆住宿、文艺表演、旅游纪念品和农牧产品销售等多种方式直接间接参与到旅游业,年底还有分红。
      牧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世面见得多了,腰包鼓了,娃娃有学上了,老人能就近看病了,更可喜的是,赖以生活的草原环境越来越好。
      仅以巩留县为例,当地对库尔德宁草原自然遗产地实施草原禁牧,禁牧面积达8.8万亩,涉及425户2207人。2012年至2014年禁牧区植被监测结果显示,禁牧区植被覆盖度达100%,牧草平均高度从60厘米提高到85厘米,产草量从每公顷2310公斤提高到3224公斤,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巩留县阿尕森镇达尔特村牧民木哈西克尔克孜巴依算了一笔账,按照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每亩草场能得到50元的补助,不光如此,地还是自己的,禁牧区可以作为打草场利用,秋季草可以收割给牛羊过冬用。
      木哈西说:“我们哈萨克人热爱草地。青草不能拔,刚出来的树就像小娃娃一样,不能砍。
      禁牧之后,木哈西开起了牧家乐,一年收入达七八万元,以前游牧迁徙,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困难,定居后,孩子们能好好上学了,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
      在巩留县库尔德宁景区,像木哈西这样从事旅游服务的牧民达45户,年增收约6万元。
      正因为新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人们对草甸地衣倍加珍惜,细心呵护。
      近年来,自治区实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疆6.9亿亩草场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其中1.5亿亩草场实施禁牧,5.4亿亩草场落实草畜平衡制度。48个县市实施了草原生态建设项目。
      绿色新疆,变得越来越美丽。
      增绿:绿色屏障环绕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总面积相当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省之和,可这其中,沙漠占到了近30%。
      60年来,巴州人在与沙漠的抗争中取得累累硕果,这正是“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且末县,曾经,全年浮尘天气近200天,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为了阻挡沙漠继续向前推进,1998年,且末县在全疆率先成立了防风治沙工作站,同年启动了河东治沙工程。
      每年春秋两季,数万各族干群在治沙站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沙漠边缘设置网格状的芦苇固沙障,种植红柳、胡杨、沙拐枣、枸杞、梭梭等植被。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昔日的“沙漠孤岛”如今绿色卫士绕城,且末县建成人工林面积30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270多万亩的人间奇迹,且末人更是把沙漠距离县城不到两公里的位置,推后了5公里!
      历史上,和田地区策勒县城曾因风沙侵袭有过三次搬迁。策勒人吃尽了风沙的苦头,但从未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心。为了防风治沙,党和政府下了最大决心和努力。
      1979年,策勒县党委以400年前的策勒古城为起点,启动了造林治沙工程,现在已经35年过去了,策勒县通过防风治沙,从沙漠腹地抢回了75000亩地。
      自2010年以来,全疆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936万亩,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244万亩。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十一五”期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423平方公里。
      随着不断地保护和治理,在新疆,人和沙漠逐渐达成了和平共处的态势。如今,防风林带正步步逼退沙漠,少了蔽日风沙的侵扰,从前被掩埋的房屋又慢慢在原址盖了起来,生机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