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威胁人类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强调,气候变化通过疾病模式转变、热浪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空气质量、食品和水供应及环境卫生恶化等途径,每年已经在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巴黎条约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条约,有可能在全世界挽救生命。
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
世卫组织近日发布声明称,巴黎气候变化会议(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将为世界提供一个重要机会,不仅可达成强有力的国际气候协议,而且能保护当代和后代人的健康。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估计,2012年全球有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预计2030~2050年期间,气候变化将使每年因疟疾、腹泻病、热应力和营养不足而死亡的人数增加25万。低收入国家的儿童、妇女和穷人将是最脆弱和最受影响的人群,健康差距将日益加大。
联合国减灾办公室11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与天气有关的灾害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除此之外,与天气有关的灾害还导致41亿人受伤,并带来超过1.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今年10月,清华大学和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两份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90亿人口产生的后果可能抵消过去50年社会发展和全球健康取得的成果。但是,解决气候问题对人类健康来说也是最大的全球机遇。
报告警告说,如果现在的排放情况不变,未来85年间全球的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4摄氏度。不仅如此,全球的淡水正被无节制地抽取。同时,自然栖息地被转化为农业和工业用地、氮磷污染严重、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消失。当这些威胁同时存在,将产生负面的相互作用,加剧彼此的影响。一旦生态系统达到可承受的阈值,会产生比预期更大的灾难性结果。
报告称,如果我们让温度到21世纪末迅速增长4摄氏度,超过阈值达到引爆点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专家解释说,我们的星球有一些安全的界限,在界限中,人们可以安全地生活,但一旦超越了这一界限,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将非常快。
“表面上看,今天我们为应对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变化所做努力,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避免全球生态系统各项功能的退化。其实,这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健康。”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说。
专家建议,把健康作为重要协同效益,执行以健康为目标的气候变化对策
如果各国能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保护和促进健康,则可共同使这个星球不仅拥有更完好的环境,而且拥有更加清洁的空气,更加丰富安全的淡水和食物等。由此,会使人类更加健康。
目前不仅已经知道并详细记录了抵御气候变化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还可带来重要的健康效益。正如世卫组织新推出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国家概况系列报告所指出,投资于低碳发展项目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并加强对气候的适应力就是投资于健康。
世卫组织强调,迫切需要减少黑炭、臭氧和甲烷以及二氧化碳4种污染物排放,这些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其中,黑炭、臭氧和甲烷常被看作短期气候污染物,能产生强大的全球变暖效应。
实施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黑碳和甲烷等短期气候污染物的排放,如提高车辆排放和能效标准,预计到2050年时,每年能挽救近240万人的生命,并使全球升温幅度降低约0.5°C。对污染性燃料定价以弥补其负面健康影响,预期可使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半,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以上。
另外,加强健康对气候风险的抵御能力,包括对更频繁和严重的热浪实行预警系统,以及为抵御洪水和干旱保护供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服务等,这些措施将能确保不会减缓或逆转最近针对气候敏感疾病取得的进展。
专家建议,把健康作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协同效益,并提出在未来5年内,执行以健康为目标的气候变化对策,包括加大研究投入、减少或停止使用燃煤等紧急行动。
同时,呼吁重新定义社会繁荣的标准,希望各个国家将政策重点放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上。
尽管如此,世卫组织认为,关于气候变化讨论仍未对深远的人类健康后果给予足够重视。在筹备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时,各国已作出重要承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但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 知识链接
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健康问题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之一表现为高温热浪对健康的热效应。随着全球变暖,热浪在世界各地频频发作,且强度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在热浪期间,死亡率将增加1~2倍。热浪还会加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
◆气候变暖导致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尤其是虫媒传播疾病。气候变暖导致飓风、洪水等极端的气候条件,会触发某些虫媒病的暴发流行。气候变化造成的水体温度升高,会导致水媒传染病及与毒素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增加。
◆气候变化也会使大气污染更加恶化,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如气候变暖加速大气中化学污染物光化学反应,增加大气中光化学氧化剂,造成人群呼吸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另外,臭氧层破坏可能提高皮肤癌、白内障和雪盲的发病率。气候变暖还可使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随温度和湿度增高而浓度增加,如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颗粒物,使人群中患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如枯草病、过敏性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等。
◆海平面上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及伴随的人口迁移,可使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并引起人群心理不适。在东南亚地区,已发现海平面上升与疟疾的发病率增加相关。
■ 相关新闻
世卫组织发布《2015年气候与健康中国国情概况》报告
建议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全国性评估
世卫组织近日在北京发布新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如能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来降低空气污染的危险水平、减轻气候变化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到2030年每年可避免近68.4万人过早死亡。
这份题为《2015年气候与健康中国国情概况》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极端降雨和洪水、高温和热浪、不安全的水和食品、登革热等气候敏感性疾病的风险加大等,让中国在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面临着付诸东流的风险。
对于公众较为关心的空气污染,报告指出,很多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同样会加剧空气污染,如低效的能源和运输系统等,并提醒说,室外空气污染可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一些细微颗粒物会进入人体呼吸系统,从而增加呼吸系统感染、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表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严重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给中国带来了健康方面的损失,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
为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世卫组织建议对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和健康适应能力开展全国性评估,以发现加强卫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机会。完善信息系统,将气候信息纳入国家疾病监测应对信息系统(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包括建立针对气候敏感性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和应对系统。对实施提高卫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战略进行成本分析,对减少气候变化影响的其他政策进行健康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