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发现“人工活石” 姜女石遗址真有海中甬道

17.01.2016  10:44

  水下考古人员正在测绘。

  沉入海底的甬道铺路石,明显有人工痕迹。

  

 

   本报讯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王志东报道  经过3年来的水下考古调查,尤其是经过潜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遗址及周边水下礁石的保存状况。昨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在沈阳接受本报采访表示,经仪器检测和人工水下探摸,在辽宁姜女石遗址水下发现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0米的四边形疑似人工构筑基台,并且发现人为加工的水下“活石”。活石的材质为花岗岩。种种迹象越来越像文献记载中的海中“甬道”。

  水下基台是如何发现的

  姜女石遗址是中国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濒临渤海湾。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

  2014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持,对辽宁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水下调查。

  此次工作重点是对姜女石周边水下遗迹的物探影像数据进行水下确认。这包括对姜女石周边海域水下调查与扫测核查;对以石碑地遗址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汉宫殿建筑遗址进行陆上调查,以探寻其与姜女石水下遗迹是否存在关系。

  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台就是通过多波束、旁侧声纳等仪器显现出来的。在经过水下考古队员进行水下探摸给予证实。

  为何判断它是人工构筑

  水下考古发现,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别为零乱的大礁石、块石、沙地等。

  潜水调查确认,姜女石周边水下存在众多较规整石块,并呈现一定规律性。

  其表现为疑似人工构筑物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相当一部分的石块具有人工断面的痕迹,石块的多个平面相对平整,有的相邻表面之间较为垂直;部分位置见有石块上下重叠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块在较大范围之内呈现出有规律的走向与分布。这种现象与石碑地遗址应具有重要关联。

  它是如何在水下建成的

  不仅如此,石碑地遗址的当地人介绍,石碑地遗址与海中姜女石之间曾有通道相连,通道上曾有陆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谓活石,是指不是海边的自然礁石,而是带有人为加工的石块。当地人曾采集这种“活石”烧制石灰,或用做房基材料。当地渔民曾经在距离海边不远处拉网捕捞到铜钱、瓷盘、瓷碗等青花瓷器。

  考古队员还在村子里找到了“活石”,专家介绍,最大的一块活石有一米高,宽约30厘米。这些活石不像是自然礁石的锐角,而是有棱有角,显示出人工加工的痕迹。假设这条水中甬道成立,那么当时应该采取填海的方式,用石块垫高垒成大平台,这些活石应该垫在大平台上铺到岸边。

  秦人当时用它来做什么

  海中甬道有何作用呢?此前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等数名权威专家召开研讨会。

  有专家认为,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至此,姜女石遗址非同寻常。从地形上看,秦朝以海为门,非常注意地理情形,充满想象力。姜女石应为门表,象征面向大海的门。有专家认为,60平疑似人工平台应考虑其码头及航海标志的可能性。

  有专家认为,这条甬道有可能是当时海上祭祀用的。因为当时的方士是要考试才能被录用。有专家表示,海中甬道可能是为迎秦始皇东巡修的一条岸边到礁石用石块铺成的道路,海水落潮时就会显现出来。这里有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