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让困难群体有尊严地生活
“年初,街道免费送我9头半大的猪崽让我养,到年底这些黑猪就能出栏了,这日子也有盼头了!”11月1日,家住沈北街道南台社区低保户董振全兴奋地说。小董是个帅气能干的小伙,可瘫在床上的岳父母和患重度抑郁症的妻子,让他只能守家照顾,艰难度日。街道精准扶贫的“养猪项目”让他的日子有了奔头。
从2015年开始,沈北新区举全区之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以政策兜底帮扶为基础、产业帮扶为核心、精神帮扶为补充,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全覆盖、无死角式地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大幕。经过近两年的精准施策,全区1496户像董振全一样的困难群体不仅有了高于全市标准的城乡低保金、医疗救助等基础扶助,更有了一户一策的“致富项目”,养鸡、养猪、养羊、制作绢花……各具特色的“一街一品”让困难群体树立了靠劳动过有尊严生活的新观念。
实施产业扶贫,是沈北新区在普遍“输血”基础上,增强“造血”功能的有益尝试。沈北街道向爱心企业募集资金25万元,在南台、大洋河、北四家子社区共建立5处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扶持10户困难户,养猪60头,预计年产值18万元,纯收入10万左右;与老百姓大药房签订协议,对常年吃药无法报销的低保户患者提供成本价药品,常年为重大疾病患者免费供药,每年可为低保户节省药费近20万元;尹家街道对119户低保户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帮助联系贝贝食品厂、绿馨花卉园艺基地等企业就业,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组织参加“众帮”蛋鸡的供、养、销一条龙服务;清水台街道的绢花制作项目、黄家街道的“借鸡生蛋”项目、马刚街道的肉食羊养殖项目……各街道结合辖区优势和困难家庭实际,为困难群体量身定制了扶贫项目和产业,促使他们从被动扶贫向主动脱贫转变。
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沈北千家万户,这一点,沈北的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感触最深。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沈北新区为困难群体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城乡低保金比全市标准每月高出70元;医疗上免费参保参合,提高门诊救助标准、提高特慢病和住院救助比例,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5%。每年,仅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两项,政府将增加投入590万元。此外,在供暖、教育、政府公益岗位、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方面都给予政策倾斜。今年,该区对贫困家庭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投入191万元对1607名贫困户子女给予资助,其中24名新考入大学的困难学生获得了8.96万元的助学金。
此外,以全区干部与贫困户的“一帮一联一结”的帮扶工作为引领,辖区企业、协会、社会组织、爱心家庭等社会力量也积极汇入精准扶贫的洪流之中,沈北新区的困难群体在多元化的帮扶之中尽享爱的阳光与温暖。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李莉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