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家三代的“扫帚人生”(图)
每逢周六,在三好街环卫所辖区内的街路旁,人们都会看到一名年轻的姑娘,熟练地重复着上面的动作。面对人们投来的异样目光,她总是报以微微一笑。她叫刘菲,是和平区城管局三好街环卫所一名环卫工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菲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是环卫工——姥姥冮慧英和姥爷王宝琪,是上个世纪参加工作的环卫一线老职工;母亲王媛是和平区集贤环卫所的一名业务员,父亲刘继东下岗后在妻子的影响下成了环卫所的一名临时工。
“职业不论好坏,干好了都能出彩儿。”这是王宝琪常说的一句话。
如今,它已成这个“环卫世家”的家训。
第一代:马路“发明家”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刘菲的姥姥冮慧英、姥爷王宝琪先后进入环卫系统,当了环卫工人。王宝琪在沈阳站环卫所工作,冮慧英则在和平区中华路环卫所上班。每天凌晨两点,他们就走出家门,清扫各自分担区内的马路。
父母都是“扫马路的”,这让幼年时的王媛和哥哥很纠结,小伙伴问起父母的职业,他们羞于启齿,甚至刻意回避。对此,姥爷王宝琪说:“环卫工人是辛苦、脏、累,但总得有人干。职业不论好坏,干好了都能出彩儿!”懂事的王媛把此话暗暗记在心里,每天尽量帮父母多干一些家务活,让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家后少忙一会儿,多睡一会儿。有时见母亲扫马路太累,她就去帮着扫一段。
王宝琪是个爱琢磨的人,和职工们一道研制、改进扫除工具,实行机械化作业。由于车钳铣刨样样精通,他被调进和平区环卫汽车队,搞起了技术革新,先后研制出手推、马拉、机动扫道机,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小有名气的“环卫发明家”。
第二代:工作两个月就当班长
1985年,王媛高中毕业。当时正赶上环卫系统招工,王宝琪建议女儿:“来考环卫吧!”舅舅强烈反对:“一个女孩子扫马路,将来连对象都不好找。”可王宝琪说,年轻人要肯于吃苦耐劳,干什么干好了都一样。母亲也支持父亲的意见,认为“行行出状元”。当年11月,王媛通过考试进环卫所,与母亲成了同事。
上岗没几天,王媛勤快、能吃苦,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同事见了冮慧英,都要夸上几句:“冮姐,你女儿真能干。勤快,又能吃苦!”上班才两个月,她就被提拔当了班长。长年劳作积劳成疾,王媛患上了风湿、腰间盘突出症,丈夫刘继东经常下班后替王媛扫马路,天长日久对环卫工作有了深层的了解和感情。2008年,下岗后的刘继东来到王媛所在的环卫所当了一名临时工。从此,他更加理解、支持王媛的工作。
第三代:把工作照发到朋友圈
1988年出生的刘菲,还没参加工作时就常帮母亲顶岗扫马路。
2007年春天那场大雪,她跟妈妈、姥姥轮番上岗,连续除雪九天九夜。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办,环卫系统大量缺人。这时,刘菲刚参加完联通公司培训学习准备上岗就业,母亲则劝她当一名环卫工人。刚开始,刘菲并不想像父母那样早出晚归地劳作。母亲告诉她:“再苦再累的活,总得有人干。不论干什么,干好了都能出彩儿。”于是,刘菲也穿上了环卫服,驾驶着新型清扫车,忙碌于辖区各主要街路。有时,她也觉得累,可想到年已半百的父母仍坚守在环卫一线,她说:“累也没招,父母都是这么干的。”如今,她已经调至环卫所做内勤,可每逢周末,她还是要主动顶岗,开着环卫车沿街收运垃圾。
“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生活的城市肯定不会这么干净、整洁。”
闲暇时,爱美的刘菲经常将自己用手机拍下的工作照发到朋友圈——她已经爱上了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