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今年海葬在大连海域进行 参与人数增加40%
“让灵魂在碧海蓝天中得到永生,让鲜花和泪水化作祭奠的挽联……”3月14日,35岁的房芳深情地读着海葬悼词。
房芳做海葬主持人已经10年,从最初接触骨灰的抵触,到亲手为故者装骨灰;从最初的相亲对象父母反对,到孩子4岁家庭幸福;从最初的同学聚会不敢去,到朋友理解家人支持,房芳深爱着自己这份职业。
当天,沈阳2015年首期海葬活动在大连海域进行,共有家属152人参加,60盒骨灰撒海。今年成功报名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40%。
本报讯 记者李那报道 10年的海葬主持人经历,让房芳从最初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成长为安慰无数故者家属的“天使”。
房芳说,“这些悼词每年我都会改,加上我的一些感触,每天都能接触这些故者的家属,我也深深地理解了他们的心情,我也是通过我的悼词能够真正让家属们心情宽慰。”
3月14日上午,沈阳市民政局2015年首期海葬活动在大连港外的指定海域举行。伴随着白色的浪花和飞翔的海鸥,逝者的骨灰带着亲人无限的哀思,魂归大海。记者 吴怀宇 摄
一个人改变了
不敢接触骨灰的她
房芳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心里是有抵触的,“当时我大学刚毕业,一下子就得经常接触骨灰,心里是挺害怕的。但是慢慢地我觉得我的工作是一个挺伟大的事,我能送走那么人,安慰那么多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挺有意义的。”
真正让房芳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还是因为遇到了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房芳说,当时这位母亲刚刚失去自己10多岁的儿子,想参加海葬又不放心,“我就跟她解释了好多次,我说我每次到海上都感觉心情平静了许多,你的孩子到大海里一定会找到安宁的,而且将来只要有海的地方就能看到你的孩子了,让他环游世界不好吗?”
在听了房芳的解释后,这位母亲终于放心将孩子送到了大海。“这个孩子的骨灰就是我亲手帮他妈妈包的,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害怕了。”
同学聚会不想说职业
一说沉默一片
因为职业的关系,房芳最开始都不太愿意参加同学聚会。小学、中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会各自说一下自己的职业,当时的房芳就怕大家不理解,一度都不太想说,“要不就说你们别问了,要不就说我在民政部门工作,尽量不告诉他们。要是他们非问我具体是啥,我就跟他们说了,但是一说完,他们就不说话了。”
“你大学毕业也挺好的啊,怎么干这个啊!”“小姑娘干点啥不好啊,干嘛非得干这个,多晦气啊!”对于大家的不理解,房芳没有生气,而是一一解释自己工作的性质,慢慢大家也就接受了。
找对象看上眼
对方父母不同意
不仅是朋友、同学之间,就在找对象方面,房芳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之前介绍了好几个都没成。”房芳无奈地说,有一次,两人相亲后都觉得对方不错,但是因为对方父母不同意,最后也只能作罢。“有时候人家一听我的职业就没戏了。”
直到30岁的时候,房芳遇到了现在的老公,“我老公一家都特别开明,也没觉得我的职业不好,他们都觉得我的职业挺崇高的。”现在的房芳有孩子,有幸福的家庭,还有她热爱的工作。
相关新闻
海葬现场 12人送别1个人
3月14日中午12时,海葬船缓缓驶离了岸边,家属们将已故亲人的骨灰装在一个环保可降解的容器中,插上鲜花,放入大海。
“这个容器是用泥土高压制成的,没有经过烧制,遇到海水1个小时就会溶化;容器外面插上鲜花放入大海,既节约资源还环保。”工作人员解释说。
沈阳市殡葬处海葬办公室主任吴宏介绍,根据政府相关补贴政策,参加海葬的每具骨灰1200元补贴,仅限随行3人以内的家属,“除去车费、住宿费、租船费等费用以外,基本就是免费的,我们还会免费颁发海葬证、免费提供骨灰降解容器、免费提供鲜花、毛巾、手套等工具。”
此次参加第一批海葬的家属中,最大的69岁,最小的刚上中学。一般都是两三个人来为亲人送别,苑女士一家却是12个人一起来的。“我们一家子50多口人都想来呢,只能可最近的来了。”苑女士介绍,丈夫跟癌症抗争了10多年才去世,临终前特别嘱咐家人要海葬,“他就是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我老伴是这么走的,我将来也想这么做。”
2012年国家给予海葬减免政策以来,沈阳截至2014年共有4711盒骨灰撒海,共13238人参加,共减免费用565.32万元,组织208次海葬活动。
今年沈阳计划组织37次海葬活动,其中大连31次,营口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