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叔叔,谢谢你给我第二次生命”
捐献者王哲晖见到如今健康的王晨开心地将他抱起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张诗尧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主任记者 闻英奇)3年前,他还是一名刚入学不到半年的上海小学生,突如其来的病魔将他带到了死亡边缘。成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他用汉字和拼音写下“xie xie shu shu de jiu ming zhi en”、“叔叔的救命之恩”。
3年后,他已经是一名3年级小学生,昨日健康的他来到沈阳,将“感谢”加在了那段话的前面,送到了他的沈阳叔叔手中,完成了等待3年的心愿。
“孩子头发越来越像那个救他的叔叔”
“他是一名男性;他身高1米75;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他是沈阳的捐献者;他在2012年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昨日沈阳金城宾馆多功能厅内,辽宁省造血干细胞库举办的志愿者“回家行动”暨志愿捐献者集体生日晚会正在举行,主持人一条一条说出捐献者的身份特征。
舞台下的王晨(化名)一家注视着舞台上100多名全省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到底哪个才是那个叔叔?”王晨嘟囔着。坐在一旁的爸爸告诉王晨,叔叔马上就要出现了。
主持人宣布过所有细节后,一名戴着眼镜的小伙儿留在了舞台上,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坐在台下的王晨妈妈,抱着怀中年幼的女儿,嘴角控制不住地颤抖着。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王晨一家4口上台与这名沈阳叔叔拥抱。王晨拿出毛笔书写的“感谢叔叔救命之恩”送到沈阳叔叔手中。
王晨的妈妈告诉沈阳叔叔,“孩子的头发跟你很像,都是那么浓密,那么黑。原来他好动,现在变得安静,喜欢看书。”
“看到孩子健康长大,我们想感谢恩人”
沈阳叔叔名叫王哲晖,今年33岁,是沈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今年10岁的王晨是3年前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目前已经康复。
“大屏幕里播放的孩子生活片段里提到了名字,我知道我就是那个捐献者,但非常意外,没想到会他们会来。”王哲晖微笑着说。王晨这个名字,从2012年那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后,他始终都记在心中,“王晨的名字就在受捐者信息卡上。”
2006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王哲晖,在2012年接到通知:他的血液采样与一名上海患者配型成功,需要他进行捐献。王哲晖说,没经历什么思想斗争就同意捐献了。
而在上海,王晨一家的心一直悬着,“2012年1月发病确诊——重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检测1~3个,经常高烧,每周治疗费用高达万元,医生说孩子的存活时间不到半年。”母亲说,“到捐献成功前,还要经历初配、高配、体检、采集,每天都在担心捐献者会不会反悔。我们很幸运,一步步下来很顺利。”
接受移植手术后,上学不到半年的王晨用拼音和汉字写下“xie xie shu shu de jiu ming zhi en”、“叔叔的救命之恩”。3年后王晨已经是一名3年级小学生,这次健康的他来到沈阳,将“感谢”加在了那句话的前面,送到了他的沈阳叔叔手中。“看到孩子健康长大,3年了,我们想感谢恩人,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王晨妈妈说。
“希望这份爱能让更多人见证并传递下去”
对于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辽宁省造血干细胞库供者服务科科长王玉伟表示,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被捐献者在2年内是不能见面的,这次通过中华骨髓库双方见面,希望这份爱能够让更多人见证并传递下去。
王玉伟说,目前辽宁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2万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累计达149人,挽救了众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生日的礼物——红十字在行动”,旨在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在生日当天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生日愿望“早日配型成功,挽救他人生命”。同时开展2015年志愿者“回家行动”,也是为促进已入库的志愿者主动更新联系方式。
志愿者中有人曾连续捐献过两次造血干细胞,昨日,当被问到“如果需要再次捐献,你们还愿不愿意?”
“愿意!”志愿者的声音在大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