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小小“互助卡”让邻里找回“大院真情”

12.12.2014  10:04

  互不相识的隔壁、楼上楼下的邻居,敲个门,互换一张“名片”——上面不仅姓名、电话、QQ号,还有应急、修理服务,买菜代购等十几项志愿服务……

  在沈河区山东庙街道里,就是这样一张小小的“邻里互助卡”,将同一栋楼里陌生的邻居联系起来,他们可以根据卡上的姓名、电话、特长,找到与自己“互补”的邻居,也储存下来一份邻里真情,似乎让社区居民找到了曾经的“亲密无间的大院生活”。

   为互助,姓名电话贴门口

  12月11日上午9时,家住沈河区山东庙街道菜行社区的孙淑珍大娘把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贴在了自家门口,上面写着“我是你的邻居,我的特长是缝纫、做手工”。为能在他人需要帮忙时及时施以援手,孙淑珍大娘还把自家的电话号码写在了卡片下方。“我退休在家没啥事,小区里谁需要我帮忙的,可以打电话找我这个老太太。”67岁的她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小小卡片还真不赖,让新老邻居们都能认识我。”

  这张小卡片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邻里互助卡”,是沈河区山东庙街道办事处免费发放给辖区居民的“独家设计”。

  该街道工作人员准备两种“邻里互助卡”,分为甲卡和乙卡。甲卡是服务提供卡,是将居民的有关资料登记在类似名片夹的卡片上,制成台账,里面写着居民的特长及能提供的服务,比如有居民提供修理电器、做家政服务,也有提供上门陪孤寡老人聊天、家教等服务。社区居民一旦需要援助,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对号翻查,找到合适的街坊来帮忙。乙卡则是需求卡,居民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填写“邻里互助卡”贴在家门口或者社区里,社区人员将居民的需求登记后帮助找到志愿者。

   邻里间抱团取暖

  菜行社区76岁的空巢老人李秀英有严重的风湿病,她通过“邻里互助卡”把自己的困难写在卡上送到了社区,例如需要帮忙买菜,找人聊天、换灯泡……“孩子都在外地,老伴走得早,我一身病,多亏社区里的志愿者,今后有困难也不着急了!大家互相帮忙,社区人情味就是浓啊!”李秀英依靠“邻里互助卡”找到了固定帮扶志愿者。

  近半个月的时间里,社区内的帮扶志愿者张翠隔两天就来看望李秀英,帮老人买菜、捶背,还会陪她下楼聊天散步。李秀英隔壁楼栋的孙凯先生也是李秀英的好帮手。他周末每天都利用一两个小时来帮助李秀英操持家务,“社区里不少好心人,大家都抱成团有困难的人就都会有人帮助了!”孙凯说。

  自从11月份“邻里互助卡”正式启动至今,山东庙街道办事在辖区内各社区推广,目前已经有近千人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

   小卡片“敲”开邻里心扉

  69岁的张爱彤到兴胜社区里领到“邻里互助卡”时,笑得合不拢嘴。

  她边展示卡片边对记者说:“这张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居民们之间的心锁。现在大家都关门过自己的日子,楼上楼下的都不认识,感觉很陌生,缺少人情味。你看这卡的上面还写着社区医院、派出所、暖气机房,还有邻居的电话都登记上,多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打个电话,相互也有个照应啊。”

  “邻里互助卡是心与心的真诚交换,这小小的一张联系卡,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营造出幸福和谐的新型社区!”山东庙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陆颖佳表示,此卡片融洽了邻里关系,增进了邻居之间的情谊,大家住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彼此之间需要一种良好的邻里关系。

   连连看

  晒晒“互助卡”功能

  1、自愿者必须在社区登记注册。

  2、建立“邻里互助卡”台账,由社区指定专人记录保管,并作为志愿者服务的依据。

  3、社区孤老、“空巢”老人、病、残、军、烈属对象及其他有特殊困难者优先服务。

  4、服务内容为:爱心家教、心理辅导、环境保护、社区巡逻、帮扶救助、科普宣传、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绿化认养、文体辅导、医疗保健、维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