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良好局面——沈阳工程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07.09.2016  20:09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和辽宁省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沈阳工程学院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办学兴校全过程,多措并举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拓展,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力开展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着眼辽宁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2011年以来,学校积极围绕能源电力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布局,着力打造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群。先后增设了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能源化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6个面向能源电力行业的国家特设专业,主动撤销了动画、应用心理学等4个缺乏竞争力的专业,仍在论证撤销另外5个与产业链结合不紧密的专业。同时,学校主动加强与区域骨干企业的合作,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专家以及本校教师四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研究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实推进课程模式改革,促进课程质量与教学效力同步提升

  学校所有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凸显了“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更加注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学校新修订的课程体系中,将全部本科生课程整合为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等三大课程模块,均以强化实践环节,促进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为了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生产需求有效对接,各专业均遴选出主要课程实行校企共建,实现了课程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很好地完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还积极鼓励各专业在三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个性化课程超市”,建立了在线开放式课程资源共享库,由学生根据学习兴趣以及考研、求职等不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所需课程。“个性化课程超市”的设置,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有着较高的标准,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开发课程模块的能力与题库建设能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促进实践育人与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学校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三个层次的顶层设计:一是积极争取促成省政府和央企、省部属企业共建沈阳工程学院;二是学校与地方政府、省级能源电力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三是在政校企合作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3+1”等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既定部署,多个专业通过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校企课程与教材、承载合作科研项目等途径,力求将企业生产环境建于校内,将课堂设于企业,合力建设校内外紧密衔接的工程实践环境,实现了企业专家入校授课、学生走入企业进行累计超过1年的实习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截至目前,学校与国网辽宁电力公司、中航沈飞集团等8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各类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164项,其中,进入深度合作阶段的项目有44项,占项目总数的26.83%。同时,为使师资队伍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企业聘任了60余名具有一线实践能力的专家入校任教,并大力派出教师入企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初步形成了包括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双向联动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建立了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项目,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服务区校双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孵化、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战略需求,学校与沈北新区政府签订了区-校全面合作协议暨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协议,依托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引导各二级学院在校园内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创新创业空间,并与风险投资公司、省工商联、沈阳市政府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及创业联盟协议,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我校优秀毕业生张文刚在学校领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托学校大学科技园,先后创建了沈阳丹孚润滑油有限公司、辽宁零起点润滑油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公司资产500万,获评“2015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全国10强”和“2015年感动沈阳人物”称号。

    (沈阳工程学院 供稿)

刘宁当选辽宁省省长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教育厅
刘宁主持召开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教育厅
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在辽宁教育学院成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