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高考 沈阳市第十中学推出多种走班模式
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考试科目采用“3+1+2”模式。围绕如何确定选考科目、学校如何应对等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沈阳多所高中,其中沈阳市第十中学为适应高考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推出了多种走班模式。
能力型与补弱型走班相结合
沈阳市第十中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数学科目分ABC三层、物理化学分AB两层进行能力型分层走班,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语文采取5+1的补弱型分类走班,在完成大纲既定内容的基础上,开设了“国学研究”“现代文阅读”“写作基础”“古诗文欣赏”和“语文基础”等五门校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比较薄弱的课程进行学习,补上短板提高语文总体水平。其他学科则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定期开展补弱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短平快式的教学。据沈阳市第十中学刘校长介绍,此类课程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以实现补弱为目的。
开展兴趣型分项走班教学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要求,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组织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完善评价内容,重点考查、如实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表现。
早在2014年沈阳市第十中学就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观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观。
学校体育课开设了七个兴趣型教学模块,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毽球、花式跳绳和健美操,采取按年级分项选课走班的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使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掌握4种体育技能。
开发拓展型和实践型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沈阳市第十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显著。为了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进,学校每天早读开展“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英语开设了写作与阅读课程,由专职教师授课;高一开设引桥课程,帮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高二开设十中大讲堂,由教师提供课题菜单,学生自由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三开设一本达标班,为学习层度较高的学生提供菜单式课程;美术开设了刮蜡画、线描画、水彩画课程。
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此沈阳市第十中学开展了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艺、锻炼能力提供舞台,目前学校共有社团22个,全都由学生自主筹建、自行开展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咨询活动课,每周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成立双师团队,利用班会等时机为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培训;开展军训活动,锻炼学生体魄,指引学生树立国防意识。
(沈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