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沈阳拟新建20个急救站点
始建于1965年的沈阳急救中心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路程,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急救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急救装备实现了标准化配置,大型医疗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及沈阳地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救援、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11辆急救车保障救援服务
沈阳急救中心已建立10个急救分中心和11个急救站,形成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承担除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区、新民市外的沈阳市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卫生应急救援和现场医疗保障工作,实现二环内市区平均急救半径小于3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20分钟。
目前,在线急救车数量达到111辆,每辆救护车上均配备抢救药品43种、医疗设备7种、抢救器械21种、通讯设备4种、搬运设备6种、防护装备5种,在全国处于领先行列。
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
沈阳急救中心成立至今,出车转运、救治患者300余万人次,参加沈阳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现场救援3000余次,执行各类医疗保障任务1000余项、近1.3万次,无偿救治“三无”患者35万余人次。面对汶川伤员转运、全运会等重大医疗保障任务,在保证全市日常急救医疗服务的同时,沈阳急救中心以“零投诉、零失误、零事故”的出色表现圆满完成任务,多次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沈阳急救中心还对医护人员开展岗位轮训、进修等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救治有效率由过去的65%提高至现在的93%。2015年6月,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正式成立。目前,沈阳急救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院前急救为重点,以急诊、创伤、心脑血管、中毒救治为特色,集急救、医疗、科研、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急救模式。
履行社会职能
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沈阳急救中心一直坚持履行社会职能。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埃博拉、MERS等特殊传染病疫情,急救人员挺身而出、不怕牺牲、认真履职、全力救治,承担了所有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转送任务,充分展现了急救人员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为普及急救知识,中心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急救训练营”、“急救知识进校园”、“急救知识进社区”、120开放日、120志愿者推广等系列活动,先后对省内14个地市急救人员、沈阳市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全市各大医院急诊医生及沈城市民,开展急救专业技能培训及急救知识的普及,截至目前已培训近15万人次。同时,沈阳急救中心陆续推出《急救知识大讲堂》、《辽海讲坛》、《生命守候》、《健康总动员》等深入市民的系列急救知识宣传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沈城市民的信赖。
拟新建20个急救站点
为贯彻落实沈阳市中医药暨卫生健康事业会议精神,沈阳急救中心将以满足区域内市民基本急救医疗服务需求为重点,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升急救服务能力,构建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市民医疗急救服务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为建设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沈阳急救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沈阳急救中心将调整、加强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网络布局,加快完善二环外区域的急救网络建设,实现急救站点分布网格化;拟新建20个急救站点,其中4个急救分中心、16个急救站,到2020年急救站点的总数达到41个;二环内中心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其余市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8公里,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5分钟。
同时,全面完善120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卫生应急平台,将与省、市卫生平台互联互通,与沈阳地区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与市政重要单位互联互通,实现院前医疗急救无缝隙链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建立具有沈阳特色的立体救援模式,实现救援能力全覆盖;加强培训基地规模化建设,引进国际先进培训课程,提升急救导师教学能力,让更多市民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
沈阳急救中心将继续实施准军事化的管理,体现急救中心“急”和“救”的特点;完善优化出诊流程,新建急救站点整体布局、设施配置全部实行标准化;全面规范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和服务行为,加强日常标准化服务监督质控力度,强化急救人员急救意识和规范意识,提升急救效率和服务质量。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方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