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有一只清代皇家御用冰箱

22.05.2019  10:51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目前,沈阳故宫从10万件文物中遴选出100件精品文物对外展出。其中,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外表奢华,设计精巧,实用功能很强,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引出古代如何冷藏食物的话题。

   五爪盘龙证明冰箱为帝后御用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展出地点在沈阳故宫的介祉宫。介祉宫是皇太后的寝宫,乾隆皇帝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巡时都奉皇太后同行。当时,皇帝每天在此向皇太后问安。

  这款大冰箱呈蓝色,有点像今天的冰柜,下有木质底座。冰箱口大底小呈斗形,上下口均为方形。盖子由两部分组成,一侧盖子上有两个镂空团寿字纹孔。箱的外部六面均为掐丝珐琅,露在表面的五面(四面加盖面)为蓝地缠枝宝相花纹。器身两圈铜鎏金箍,两边四铜提环。冰箱底面为浅蓝色底满饰云朵纹,有一条黄色五爪盘龙,中央贴有“乾隆年制”的题款。底部一角有一排水孔,用来排水。从材质上看,冰箱是木胎、锡里。

  打开盖子,冰箱里边有几处隔断,盛夏时,将冰块装入箱内,通过上方的气孔散发冷气,以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人们还可以在冰箱内放置食品,防止因天气炎热而腐坏。

  据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李理介绍,冰箱底部五爪盘龙是偶然发现的。有一次,沈阳故宫要出版文物画册,拍摄者想看看冰箱底部啥样,于是,四个人把冰箱抬起来,底部的五爪龙纹图案之精美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乾隆年款也证明了该冰箱确为帝后御用。

  其实,沈阳故宫还藏着一款小冰箱,呈扁体四方形,四面由夔龙纹、回纹掐丝珐琅制成,四面中心为开光式镂空鎏金宝相花、卷叶纹,冰箱体有冰化泄水和散发冷气的孔洞,也为皇家所用。

   冰箱在清朝宫廷和贵族家庭普及

  据介绍,古人用冰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中《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文物“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这只冰鉴是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由青铜浇铸而成,表面铸有纹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放置食物或饮酒,夹层中放置冰块制冷,上部覆盖,以防止内部冷气流失。这只冰鉴证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天然冰来消暑降温,保存食物。

  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春始治鑑(同“”),凡外内饔(“熟食”之义)之膳馐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宾客共冰。”郑玄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说明,当时宫廷中曾制有许多大型冰鉴,供贵族冷冻食物、酒类享用。冰鉴在古代各朝多有使用,尤其在北方地区,它成为宫廷中普遍使用的器具,并一直影响到明清两朝。

  史料载,宋朝比较重视防暑工作,冷食品业发达。公元962年,朝廷成立“冰井务”,专门负责管理冰井。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冰井务,在夷门内,掌藏冰,以荐宗庙、给邦国之用。以内侍一人监。”“仁宗庆历六年四月七日,枢密院劄子(上奏之义):以夏国贺乾元节到阙,令于冰井务三日一次取冰三担,作押伴引意遗之。”这时,冰不仅用来供应朝廷使用,还作为礼物,送与邦国享用。

  宋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冰酒,还能吃上“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冷饮。从宋代任诏所作的诗《冰井》可以得知,冰井像是室内的水井,这样能确保在炎炎夏日里水温低,还能隔绝污染,用来泡茶和制作冷饮。

  到了清代,冰窖已经非常多。根据供冰对象不同,冰窖又可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从清初顺治到乾隆年间,官窖共计23座。其中,皇城内的11座冰窖是真正的皇室专用冰窖。采冰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内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由什刹海向东南流的御河等河湖。工部都水司有采冰差役定员120名,专门负责采冰。

  “当时,民间主要使用木质冰箱,皇室和贵族则使用陶瓷、景泰蓝冰箱。从冰窖的规模可以推测,冰箱(或冰桶)应该在宫廷或者贵族中很普及。”李理说。

   冰箱非沈阳故宫原藏文物

  这个重50多公斤的冰箱是哪来的呢?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同款冰箱。而据李理介绍,现在沈阳故宫的藏品,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北京调拨过来的。而在清朝的中晚期,沈阳故宫有十几万的清宫藏品,诸如皇帝后妃使用的器物、历朝历代的艺术品,都非常珍贵。

  史料载,溥仪退位后住进内宫,紫禁城乾清门以南的区域都由北洋政府来管理。1913年冬,北洋政府决定在北京故宫乾清门以南的“外朝”部分建立古物陈列所。当时,溥仪依旧居住在皇宫后部,宫里的国宝被当作他的私产,无法拿出来向国人展览。于是,北洋政府议定,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到北京,以敷陈列之用。

  1914年,民国政府强令调拨当时的奉天宫殿所藏之清代宫廷用品到北平古物陈列所。是年3月,奉天宫藏品115199件运抵北京,连同从热河运至者,即承德离宫文物藏品,共20余万件。盛京大内珍藏几乎被调运一空,剩下的只有清宫乐器、武备器物等“破烂”。“调运文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东北地区治安混乱,日本人、俄国人多,统治者担心文物被卖。”李理说。后来,时局不断恶化,很多文物历经波折,命运多舛。如今,这些文物大多数散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等处。

  新中国成立后,滞留在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开始陆续北返,其中,1万多箱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等处。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又往沈阳故宫回调了一些文物。现在沈阳故宫比较好的文物,基本是从北京故宫调拨过来的,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也是那时候从北京调运过来的。

  (沈阳故宫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李京) 作者: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