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最大年龄理发师欲找接班人
一张破旧木椅、一个黑黢黢的热水壶、一面泛黄的镜子,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是80岁沈阳老人吴广琴的服务天地。
她剪发的速度比别人慢,最高价格5元,还有一大批特殊人群完全免费。一辈子,吴广琴只从事这一项工作,她说如果身体允许,要为别人理发到100岁。
她希望能有徒弟接过她的接力棒,为更多的人义务服务。
最高5元还有免费的
80岁,绝大多数老人正晒着太阳,享受着晚年的幸福时光。但吴广琴却是邻居们眼中沈阳年龄最大的理发师。
昨日上午,记者在平安社区找到了“半义务”的理发店。理发店几乎没有什么装修,棚顶还是多张牛皮纸糊着。
简易的小亭子里,有一块写着“老弱病残、现役军人、智残儿童、困难户、老红军及8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的牌子,即便是收费,最高也只有5元。而老弱病残,吴广琴还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为了这个承诺,吴广琴一干就是32年,而她理发的历史,足有60多年。15岁跟着师傅学理发,退休前是沈阳市交通局货运公司二车队的理发师,退休之后开了这间小理发店。按照现在的消费标准,这种收费方式与义务几无两样。
老物件都是最老式的
6平方米的理发厅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几十年前老物件:玻璃就立在木桌上,木凳看起来岁数接近老人年龄,水壶已经黑得快布满了整体。而最显眼的要数四面墙上挂满了残疾人、住院患者、老年居民赠送的20多面锦旗。
这些老物件的旁边,严重驼背的老人穿着白大褂正在给顾客理发,虽然年龄大,但动作却还很利落,洗了剪、剪了洗,等顾客起身又马上收拾地上的头发。
吴广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从1983年起,她每月一两次风雨不误地到辽宁军区干休所、启智幼儿园、敬老院、沈阳市第四医院住院处、皇姑区公安局等处为老红军、智残儿童、老年养员、住院患者、公安干警等义务理发。
她每去一处,都是很晚才回来,干不完次日再去;她还为社区的残疾人、百岁老人等20多人每月一两次上门理发……
义务理发已数万人
“病人不收费、残疾人不收费、特困户不收费、老红军不收费、智障儿童不收费及80岁以上老人不收费”的六不收费“特色”始终坚持,这么一来,一天收费的顾客没几个。
如果每月按至少为100多人免费理发计算,32年来,义务理发已超过3万多人次。
吴广琴说:“我30年来从早8点半到晚5点半(有时晚9点多)到理发厅理发,刨去义务理发、半义务理发(70岁以上老人半价),每月平均到手的收入仅三四百元。”
不仅如此,吴广琴还把理发收入积攒起来捐献给最需要的人:汶川地震捐献了3000元、玉树地震捐献了1000元……“这老大姐可真是好人呐,30多年免费为老弱病残理发,不能动弹的还上门义务服务,这附近方圆几公里没有人不知道的。”说话的是邻居战向波,“老大姐特别有个性,有人招呼她去为不能动弹的残疾人理发时,即使厅里有顾客等着,她也会撂挑子就去,剪完人家过意不去给她钱,她一把仍在地上转头就走。”
免费理发还给扔钱
一次吴广琴与铁西的一位重病患者定好上门理发,不料当天下起大雪,家人因她年龄大了,怕出意外,不让她去,她却坚持诚信,定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她背着工具,坐车、走路用了近3个小时才到,还两次摔倒在雪地上。
由于病人瘫痪卧床,只能躺着理发,她一手托着病人的头,一手拿剪刀理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她的手都不能动了。
张克敏是全瘫的患者,没有父母,常年躺在床上无人照料,只靠附近单位给的生活费生活,这点钱只能雇人为其做两顿饭,基本没有剩余的生活费。吴广琴不但每月到家为其理发,每月还送去几十元钱资助。
吴广琴有4个子女,看着老妈年龄这么大了,还继续为人理发,都非常反对,“我不听他们的,既然承诺了,我就得坚持干下去,干到不能干了为止。”吴广琴说。
老人说,希望能把自己的这种义务行动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义务服务。如果您愿意加入,请与我们联系:96006。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