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构建“一主三副”城市结构二环将南移至浑南大道主城南扩
本报讯(华商晨报主任记者刘桐)蓝天数超八成、人均收入翻一番、二环南移浑南“揽入”主城、南北东西各建一处交通枢纽、筹建营口-沈阳-铁岭城铁、沈至大山丹营铁等八城仅一小时……
近日,沈阳市正式印发《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其中提出,力争通过“两步走”实现沈阳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
《战略规划》分为过去与现在;新任务、新要求;振兴发展目标;振兴发展战略;发展策略;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规划实施与评估七大方面进行了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战略规划。
来看看哪些规划将改变你的生活。
-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序号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或
基数 目标值 [累计]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272.3 - 7%左右
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0.5 85 -
3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7.2 50以上 -
创新驱动
4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2 3以上 -
5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5以上 -
对外开放
6 出口总额(亿美元) 67.9 - 5%
7 境外投资协议额(亿美元) 5.7 - 10%
民生福祉
8 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36643 52600 >7.5%
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常住居民 13486 19800 >8%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2 -
10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01 81.94 -
生态文明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15]
12 森林覆盖率(%) 31 33 -
1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56.7 80以上 -
注:[]内为5年累计数。
到2020年,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年均增长7%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境外投资协议额年均增长10%。
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现代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逐年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
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人类发展指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30年,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韩国首尔,建成立足东北、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科技创新中心、金融商贸中心、信息文化中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城市空间
构建“一主三副”结构浑南浑北均为主城
推动一河两岸发展,构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浑南、浑北主城整体发展。以浑河为轴线,完善和提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建立与主城便捷联系的综合性、现代化副城。推进主城西部、东部、北部三个副城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控制“三环、三带、四楔”的生态廊道。“三环”即浑北主城环城水系、浑南主城环城水系和三环高速防护绿带;“三带”即贯穿城市的浑河、蒲河、北沙河三条带型生态廊道;“四楔”即楔入城市的东北部、东南部低山丘陵型生态绿楔,以及西南部、西北部农田水域型生态绿楔。
-城市交通
浑南主城、三副城各建一个交通枢纽
完善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网络,构建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零换乘比率。在浑南主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和东部副城各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方式一体化换乘。
扩大公交线网覆盖范围,科学设置公交专用道路,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的便利性,提高公交出行率。加强动静态交通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停车场,提升出行效率。
根据规划图显示,南北东西的四大综合交通枢纽均为城市地铁与向外至各城市的城际铁路衔接换乘的枢纽。其中,浑南主城交通枢纽位于沈阳南站,为在建的地铁4、10号换乘站,向南衔接沈阳-营口城际铁路及现在运营的哈大高铁。北部副城交通枢纽位于规划的盛京站,为规划的地铁2号线北延线车站,向北衔接沈阳至铁岭城际铁路。东部副城交通枢纽位于深井子站,为规划的地铁3号线东端车站,向东衔接运营的沈阳-抚顺城际铁路。西部副城交通枢纽的宝马新城地区,为规划的地铁1号线西延线和规划的地铁3号线换乘站,向西衔接沈阳-辽中城际铁路。
形成“环形+放射”快速路网结构。将二环功能南移,通过复合交通廊道疏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全面加强环间放射快速路建设,改善中心区交通拥堵,强化外围副城与主城的交通联系。
据了解,目前二环已经形成全线无信号的快速路,但是南二环目前却在浑河北岸的大堤路上。今后在南二环的东部将通过新立堡、长青街快速路,西部通过胜利大街、南阳湖快速路将二环“南移”至浑南大道上,这样将主城“南扩”,将浑南揽入主城。
地铁骨架线路图
-慢道系统
建郊野公园、百里运河公园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
在绿化方面,按“三环、三带、四楔”的布局,利用城市楔形绿地,建设郊野公园;以城市公园绿地、水系两岸为基础,建设百里运河公园、体育场、公共场所,形成北国特色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建设城市慢道系统,以浑河、蒲河、环城水系等滨水绿带为核心,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系统分离为原则,建设多尺度慢道系统,串联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及历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
最大限度预留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全面建立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的交通格局。合理规划生命救护通道和市民低碳出行通道。
-社区服务功能
构建步行15分钟社区设施圈每个年龄段有专属圈
强化社区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的,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备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基本服务功能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
60~69岁老人日常设施圈为:以菜场为核心,与绿地、小型商业、学校及培训机构等设施临近布局。儿童日常设施圈为:以各类学校为核心,与儿童游乐场及培训机构等设施有高度关联度。上班族周末设施圈为:以文体、超市等设施形成社区文化、娱乐、购物中心、引导上班族周末回归社区生活。
-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打造“中国足球之都”
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平台,推进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促进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养老产业、都市旅游产业和现代体育产业等新兴产业。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打造冰雪世界、避暑胜地,全面提升旅游业综合实力。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中国足球之都”,发展冰雪运动。
-国际化发展
建设沈阳港和中欧班列东通道
建设“一带一路”的东通道枢纽。加快建设沈阳港,依托沈满欧、辽满欧、营满欧专列为核心的中欧班列东通道,推动沈阳铁路综合货场及沈阳国际物流港海关监管场站规划建设,打造以沈满欧铁路为出口的陆路口岸、以沈阳港为出口的海港口岸、以桃仙机场为出口的空港口岸的海陆空立体开放架构。
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使沈阳成为东北亚企业、人才、文化和创意的聚合点,为沈阳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技、体育、演出等展会和文体活动。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国际化,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涉外教育、医疗设施和服务功能。
沈阳经济区区域空间格局图
铁岭-沈阳-营口城际铁路示意图
-区域一体化
沈阳至大、丹等八地建一小时交通圈
创新沈阳北京合作机制。加快京沈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建设京沈人才合作框架,加强沈阳与北京人才交流。支持在沈阳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
打造以营口-沈阳-铁岭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发展轴。统筹营口-沈阳-铁岭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优化城际间交通网络体系,完善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网络,加快区域通航机场布局建设,推进沈阳-康平-金宝屯铁路建设。以港口、空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体,打造沈大、沈山、沈营、沈抚、沈丹、沈彰、沈康、沈铁八大交通走廊,建立一小时交通圈。
提升沈阳空港成为东北亚的枢纽港。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及班次,加快沈阳机场二跑道建设。
发展沈阳-营口经济带,建设沈阳-营口出海大通道,完善出海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内陆口岸(沈阳港)。重点建设出海铁路与出海公路,贯通沈阳火石岗至营口港的铁路货运通道以及沈阳西部开发大道至营口港的公路货运通道。
-幸福沈阳共同缔造
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以完善社区基本治理单元为重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以智慧社区建设为重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妥善解决的服务模式。
推动群众和政府关系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
-城市历史文脉
复兴盛京皇城、中山路、工人村等街区
挖掘沈阳历史名城文化底蕴,展示辽文化、清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利用原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板块拼贴”的空间格局,加速推进盛京皇城、中山路、工人村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拓展故宫服务功能,打造以“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主的清文化品牌。打造“盛京好手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
-民营经济
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鼓励民企进入未禁止领域
发起设立产业(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参股产业基金或创业基金,吸引募集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工、用地等要素投入成本。
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基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未明确限制和禁止的领域,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人才现代化战略
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经费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沈阳籍高层次人才回流。加强与北京、江苏省各市的合作,吸引产业紧缺和中青年人才。引进和支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稳定的支持经费,用于开展课题研究、参加交流培训、购置研发设备、提供安家服务等。
培养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发展普惠学前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形成完整的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建成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就业保障
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多层次就业机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可持续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构建区域、城乡可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